呼吸,為了療癒
全新的呼吸科學與醫學,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化身心
作者: 楊定一
出版社: 天下生活
責任編輯:賴以玲
推薦原因:橫膈膜是帶動呼吸的主要肌肉。《真原醫》和《靜坐》介紹過「橫膈膜呼吸」,也就是充分使用肺部下方的橫膈膜來帶動呼吸,讓呼吸肌肉的動可以延伸到腹部。這樣的橫膈膜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更深入,能讓空氣進入充滿血液而真正進行氣體交換的肺下部,還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經的放鬆作用。
小時候看到印度人示範橫膈膜呼吸的資料,我把雜誌的示範照片連同葡萄牙文說明剪下來。那些說明和圖片,可能到現在都還留著。
我記得很清楚,就在那些資料裡,我讀到一個人的壽命和呼吸次數有關,不光是算心跳次數而已。
很多書都提到,一個人每天呼吸25,000次。但我感覺不是那麼高,如果一般人的平均呼吸速度是1 分鐘16 次,一天24 小時, 也就是1,440分鐘,再乘以16,大概是23,000次出頭。倘若一生的呼吸次數是固定的,那麼一個人呼吸快,一天呼吸的次數多,壽命就短。如果慢下來,壽命會長。
呼吸慢下來,一個人也就多半是橫膈膜呼吸,或者也會說是腹式呼吸。
我喜歡踢足球,這是很激烈的運動,也發現厲害的球員有一個特色:他們的肺活量比較大。體能狀況非常好的人,他的心臟跳得慢,呼吸也慢,就像是心臟效率更好,跳動1次可以帶動更多血液,而肺部也有足夠的彈性,呼吸1次可以帶入更多空氣。在休息的時候,你測量他的心跳,可能1分鐘50多次,而一般人大概是70次上下;再去測量他的呼吸,也會發現他呼吸慢而平穩,然而呼吸的潮氣量很大。
「潮氣量」是專家用來衡量肺活量的另一種觀念,也就是隨著一口呼吸,進出肺部的氣體量。你會看到這些人呼吸慢,但是他的氣很順,不會因為體內氣不夠而倉促起來。
一個追蹤美國水牛城居民長達29年的研究,用一個人吸滿氣後1秒內呼出的氣體量代表肺活量,也得到類似的結論:肺活量和呼吸功能的健康程度,最能預測一個人是否長壽。年紀大的人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死亡率會大為降低。近代追蹤最久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參與者多達5,209位。從這個研究的大量數據,也歸納出類似的結果:肺活量如果偏低,和心血管疾病發作致死有強烈的相關性。
一般人每天呼吸超過2萬次,前面提過大約在23,000次左右,也就是橫膈膜要跟著上上下下移動這麼多次。你大概想不到,橫膈膜上下的運動,本身就在幫助心臟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
讓血液流動,需要提供多大的動力?
蓋統的《醫用生理學》是這麼描述我們身體裡血流速度的:「人體循環系統的血液,在休息狀態下,平均1分鐘可以繞行整個系統一圈;在活動量非常高的時候,1分鐘可能繞行全身6次。」
我在這裡補充一點資訊:為了讓全身充滿血液,要分支出無數的微血管(直徑不到千分之2公分)來遍布體內。微血管,加上大大小小的動脈和靜脈,所有的血管長度合計超過10萬公里,相當於環繞地球2.5圈的長度。
光是靜靜坐著,我們體內的血液1分鐘就穿越了10萬公里的路途,雖然不能和每分鐘1,800萬公里的光速相提並論,但時速600萬公里仍然是極速太空梭也難以追上的速度。
我們一動起來,血液流動速度是遠遠更快。無論靜或動,只要有生命,身體血液循環不會停止,心臟也必須不停地搏動。這對只有拳頭大小的心臟肌肉,是相當大的負荷。
身體的運作是一個整體。除了心跳,我們連呼吸都在提供血流的動力。橫膈膜收縮、將胸腔擴張來進行吸氣的同時,為胸腔造出負壓,讓血液流入心臟;呼氣時,橫膈膜肌肉往上移,將心臟裡的血液擠出來。
有了這些背景資訊,我相信你對於「橫膈膜是第二個心臟」的說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編輯/賴以玲、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