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四肢發麻竟是罕病前兆!「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親揭患病困境、照顧者壓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種嚴重的自體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疾病,雖然病程不及中風,短短幾分鐘就釀成癱瘓,但患者依然會在幾天內,從四肢麻痺的感受開始,漸漸全身無力,最後四肢癱瘓或失明。這群病人大多屬於女性,且平均 39 歲第一次發病,確診後的他們最擔心工作能力下降,或造成家庭負擔。

「我也想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去海邊踏浪,但我做不到,發病後我什麼事都不能做,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今年 41 歲的怡芬是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的病友,第一次發病是 2019 年,一開始只是腰酸背痛、下腹部疼痛,又一直打嗝,後來漸漸感到右腳無力,隔天起來更是全身癱瘓,經過一個月到處求診,才確定確診泛視神經脊髓炎。

泛視神經脊髓炎不易治療且易復發

泛視神經脊髓炎屬於罕見疾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指出,全台灣約 800 多人患有泛視神經脊髓炎,但容易跟多發性硬化症混淆,而錯失黃金治療期。兩者差異在於,罹患多發性硬化症後,只要妥善治療,病人約 2 至 3 個月後有機會慢慢恢復,泛視神經脊髓炎病人的恢復歷程,卻得用年作為單位計算。

泛視神經脊髓炎小檔案

  • 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免疫抗體攻擊中樞神經細胞。
  • 主要侵犯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
  • 根據侵犯部位的不同,症狀會有差異,如果侵犯視神經,可能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侵犯脊髓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還可能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
  • 好發年齡約介於中壯年期,女性罹病率比男性高 5 至 9 倍。

羅榮昇強調,泛視神經脊髓炎具有高度復發性,因此第一次發病後,若沒有妥善治療及抑制,患者會陷入不斷發作的過程,每一次的發作都將導致更嚴重的後遺症。目前復發原因仍不明,但可能與感染病毒(啟動免疫系統)或不當飲食習慣(如攝取反式脂肪等)有關。

調查:病人最擔心工作能力降低、增加家庭照顧壓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生活工作現況調查》中指出,高達 93.9% 病友為女性,年齡以 30-39 歲的病人最多;50 歲以上其次,最後是 40-49 歲。負責進行調查的時勢趨勢陳紀君博士指出,30-40 歲的病人正是事業衝刺期,但因發病造成病友逐漸失明或癱瘓,他們最擔心難以回歸職場、工作能力降低的問題,且超過 54.5% 病人更是面臨職涯中斷的窘境。

iStock-924108718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對自身、家庭、伴侶、經濟的衝擊。

交叉比對下,失去工作的病友大多為 40 歲以上、已婚且有子女的狀態,近年台灣雙薪家庭比例增加,通常由夫妻雙方共同負擔經濟,但疾病發生不僅讓病人無法自理,家中經濟支柱更出現缺角。一個疾病,卻對自身、家庭及工作三大方面帶來衝擊。這群人則擔心自己增加家人照顧壓力、無法善盡家庭照顧責任,反而變成需要被照顧的人。

面對無法自理的家人,照顧者身上背負的挑戰與壓力,巨大的令人難以想像。怡芬丈夫說,自己一開始也很難轉變心態,壓力很大,為了讓妻子治療順利,需要不斷向其他家人借款來支付藥物費用。羅榮昇提到,他所遇到的病人中,也不乏因為難承受照顧壓力而離婚的家庭。

疾病只能控制、無法治癒,但堅持復健可以「再站起來」

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過程很長,羅榮昇說,有部分病人單靠類固醇或免疫治療藥物即可抑制病情,但更多病人面臨不斷復發的狀況,需要透過新型生物製劑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次數,每月需要進行一次療程,注射一次的花費就高達 10 萬以上,治療也須持續好幾年。他也強調,新型生物製劑不會在短時間就出現效果,至少得持續注射半年,病人才會感覺到病況好轉。

除了藥物治療,羅榮昇強調,調整生活步調才是泛視神經脊髓病人最重要的功課,因為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免疫系統的失調,通常與熬夜、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有關。他建議從睡眠和飲食開始調整,甚至多出門接觸陽光,吸收維他命 D,對於病情都很有幫助。

如果能擁有妥善治療、控制病情,病人有機會能從全身癱瘓慢慢恢復,不僅能走路,有機會也能重返崗位。但復健過程十分辛苦,怡芬回想當時自己因丈夫嚴厲要求而承受龐大壓力、天天哭泣,但這一切只為了讓妻子重新站起來。現在的怡芬接受了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已經可以走路,也重回過去工作的單位,讓生活逐漸回歸過去的軌道上。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諮詢專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

延伸閱讀
陌生的疾病才可怕!面對「泛視神經脊髓炎」治療困境,專家提解決 2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