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開學!「社恐」焦慮怎麼辦?別忽視兒少社交問題,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才有效

「只要一走進班上,站在他人面前,我都會內心感到緊張,有時明明只是路過,卻覺得是不是大家都在看我。我因此肚子痛、心跳加快又喘不過氣……。」有這麼一群人,在社交前或被他人目光注視時,會覺得恐懼,而這就是所謂的社恐,也是社交焦慮症的表現。

你聽過「社恐」嗎?近年社恐一詞在網路上流行,泛指身處需與他人社交的場合時,內心會感到焦慮、恐懼的人,知名演員梁朝偉也曾自曝自己是社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指出,社恐在醫學定義上為社交焦慮症,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約有 10 分之一的孩子有社交焦慮,而焦慮症也是兒少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

社交焦慮人人都有?輕微、嚴重症狀有哪些?

其實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社交焦慮,李宛臻指出,輕則比如在新環境時會感到舉措不安,與陌生人聊完天後,像是耗費所有社交能量。面對社交需要花費龐大心力應付與處理,也是表現之一。有時也會引起以下生理反應,如:

  • 心跳加快
  • 喘不過氣
  • 冒冷汗
  • 胃部不適(腹瀉、腹痛)
  • 腦袋一片空白
  • 肌肉僵硬緊繃

不過社交焦慮更核心的症狀,主要包含擔心自己會在眾人面前出糗,一旦身處公開場合、被他人目光洗禮,就感到焦慮不已。李宛臻觀察,通常走進門診且明顯較嚴重的孩子,大部分已經影響到其就學穩定度才前來就醫,經過仔細評估後,發現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社交焦慮症狀。

談及就學穩定表現,第一時間都讓人聯想到拒學,但李宛臻認為,除此之外,常遲到、頻繁因身體不適請假、上台報告前會出現各種生理症狀等,也都是常見狀況。

李宛臻指出,社交焦慮症常被忽視,且絕大多數的患者可能會為了避免焦慮,而減少與人交流、迴避注視他人、逃避新環境、上台演講報告等特定場合。她擔心,這樣的情況恐怕對孩子的人際關係或學校適應等方面,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如何判斷自己有社交焦慮?自我評量初步檢測

李宛臻指出,Mini-SPIN(Social Phobia Inventory)是一個使用李克特氏五點量尺計分的自填量表,只要 3 題便可快速篩檢受測者有沒有社交焦慮問題,每題答 0 計為 0 分,答 4 則計為 4 分,總分最高為 12 分,若您的孩子總得分達 6 分以上,可能有社交焦慮問題。測驗題目如下:

李宛臻醫師提供

天生性格、後天因素都會造成社交焦慮

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社交焦慮?李宛臻表示,社交焦慮症成因複雜,尚無定論,和先天遺傳特質及後天環境因子可能皆有關聯。天生的性格比如傾向負面思考、缺乏自信、自我要求過高、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等,皆較容易出現社交焦慮。後天影響則像是曾有霸凌、兒時創傷等負面經驗,也可能讓孩子在面對與人交際的場合倍感壓力。

一般來說,12 歲以上的青少年正處於人生重要轉型階段,因此開始在意自我形象、他人評價,對於同儕如何看待自己的議題較為敏感,更是迫切希望能被人認同。只是在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容易感到壓力且焦慮,李宛臻指出,這樣的共同特質,某部分也是解釋為何青少年容易焦慮、憂鬱的原因。

雖然 12 歲被視為普遍的分界點,但在李宛臻的觀察中,女孩的確比男孩更為早熟,可能在小五、小六階段開始,就能明顯發現她們在意自己容貌、身材,甚至因而產生焦慮;男孩則是到國中階段才有明顯表現。

事實上,女性焦慮比例往往比男性高,門診中遇到有社交焦慮的青少女比例也高於青少年。只是李宛臻指出,在大型研究中,社交焦慮的男女比例其實趨於一致,代表男孩亦有焦慮問題,卻可能因社會氛圍,或較晚認知到自己情緒上的困難等緣故而不願、不知道該就醫。

社交焦慮不是努力就能克服,有時需搭配藥物

對於社交焦慮,家長或老師可能容易存在一些誤會,但李宛臻強調,「社交焦慮並不是越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對於部分嚴重社交焦慮的孩子,可能反而是越努力、越達不到,因此越焦慮、生理反應越嚴重,最後進入惡性循環。此外,若孩子合併某些精神科診斷,如憂鬱、自閉症、思覺失調症等,也都可能影響其社交能力、社交技巧,或以社交退縮為早期表現。

李宛臻提及,此時藥物治療、放鬆技巧的練習或認知行為治療是重要的。先減輕孩子因焦慮而產生的身體不適,接著陪伴並給予鼓勵,讓他們一次次練習克服緊張,便有機會慢慢接近成功,最後打破惡性循環。因此,千萬別忽視社交焦慮的影響,幫助孩子擁有打敗焦慮的成功經驗,才能促使他們繼續願意下一次的嘗試。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

延伸閱讀
擔心孩子會有「開學症候群」?醫提 4 招幫助孩童減輕症狀
愛看TikTok、IG、YouTube ,你短影音成癮了嗎?「短影音」促進多巴胺,小心兒童變成抖音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