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患者不到 5 年恐再罹患心血管疾病!日常生活掌握 8 方法保護心臟血管、變長壽

心血管疾病是會急性發作的慢性病,如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都是嚴重到可能危及生命的狀況。雖然心臟與血管我們平常看不到、摸不著,但其實他們都是可以保養的,醫師強調,每次的急性發作,都是不良習慣累積超過 10 年以上的結果,因此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 8 項原則就能簡單護心、延年益壽。

全球每年約 1,800 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依據衛生福利部 111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台灣共計 2.3 萬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約 22 分鐘就有 1 人因此死亡。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也是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說明,心血管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日常生活避開導致急症的危險因子最為重要。

民眾對自己三高認知不高,小心罹患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患者息息相關,未來得到心臟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國健署過去針對三高個案的調查追蹤資料顯示,代謝症候群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時間分別為 4.1 年、3.9 年、4.5 年。

然而,依據 2017 至 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僅 6 成 7 的民眾知道自己有血糖或者血壓異常,而僅 2 成 3 的民眾知道自己的血脂異常。雖然民眾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但面對自己的健檢報告,不知紅字代表意義或忽視的民眾也大有人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如果報告出現紅字異常時,應儘速回診確認、追蹤與治療。

美研究證實,日常掌握 8 方法可護心和延年益壽

葉宏一強調,心血管疾病屬於慢性病,與不良生活習慣的累積有關,但急症的發生,往往是發病前 10 年以上開始慢慢醞釀的。慶幸的是,只要好好掌握保護心臟血管的方法,延年益壽、減少罹病風險都不成問題。而長壽秘訣就藏在飲食、運動、吸菸、睡眠、體重與三高控制中。具體執行方法包括:

  1. 吃得營養:以低糖、低油、低鹽、高纖(三低一高),及原型食物為主,並減少攝取含糖飲料。可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但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取。
  2. 動得更勤:減少久坐並每週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150 分鐘。
  3. 積極戒菸:戒菸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
  4. 睡眠充足:每晚睡眠時間要有 7 至 8 小時,不要超過 9 小時,太長或太短都會增加冠狀動脈病風險。
  5. 管理體重:理想 BMI 範圍值為 18.5 至 24,男性腰圍≤ 90 公分、女性腰圍≤ 80 公分。
  6. 控制血壓:牢記「722」口訣,連續 7 天量測、早晚各量一回(共 2 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血壓值<140/90 mmHg。
  7. 控制血糖:定期監測血糖值,空腹血糖標準值為<126 mg/dL。
  8. 控制血脂:定期監測血脂值,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 <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30 mg/dl。

葉宏一補充,美國曾進行相關研究,將以上 8 方法用分數計算,並追蹤 23.003 位沒有懷孕、無心血管疾病者,平均追蹤長達 7、8 年,發現分數高低與壽命息息相關。分數低者,平均活到 77.3 歲;分數中等則活到 82.9 歲;分數高者壽命則到 86.2 歲。

近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而導致的死亡,年增率都達 7 至 10%,有增加趨勢。葉宏一呼籲,過去受新冠肺炎影響,民眾不常出入醫療院所或外出運動,如今疫情趨緩,健康習慣應該繼續進行,才能及時控制、掌握疾病。最後,養成護心 8 習慣和定期監測,保護心血管,全身也都能得到保護。

文/陳韋彤 圖/黃懷賢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

延伸閱讀
兒科就診人數比新冠前多 7 成!免疫負債讓 4 種病毒反撲,醫:離結束至少兩年
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一起開打!需要間隔多久?專家一次詳解民眾三大常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