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視讓視網膜剝離風險高 44 倍!醫列 3 大方法控制避免嚴重眼疾

高度近視風險相當多,比如得到視網膜剝離的機率就比常人高 44 倍。醫師指出,台灣好發視網膜剝離的年齡層在 20 至 40 歲,若想預防嚴重眼睛疾病,有高度近視風險的年輕族群,務必透過 3 大方法來控制。

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負責人吳佩昌曾收治一名僅有 27 歲的患者,卻因近視高達 1000 度,年紀輕輕就發生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是個相當需要緊急搶救的疾病,若錯過 24 小時的手術黃金期,未來視力恐怕無法達到 0.4 以上,甚至有 5% 失明的風險。」

視網膜剝離好發族群提前到 20 至 40 歲!

視網膜剝離與高度近視息息相關,約有 2 成的病患有高度近視。而台灣近視人口多,幾乎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近視,其中 3.5 人為高度近視。吳佩昌說明,視網膜剝普遍發生在 50 歲以上,但台灣是 20 至 40 歲的族群就是好發的第一波高峰,年輕族群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比率,與與視控制良好的荷蘭相比,竟是他們的 10 至 30 倍。

吳佩昌提醒,如果發生飛蚊症,或眼睛看到像一絲一絲的閃電,其實就是視網膜破洞的前兆,因為視網膜在拉扯中,很有可能在這過程就產生破洞,因此千萬不要小看眼睛出現的任何一個症狀。

即便是身為眼科醫師的吳佩昌,其實也曾有差一步就視網膜剝離的經驗。他坦言,自己在大學時曾有飛蚊症,當時卻不以為意,直到成為住院醫師後,才了解原來飛蚊症有 4 成 6 的機率,將發展為視網膜破洞甚至視網膜剝離。而在 26 歲檢查時,果真也發現有視網膜破洞,他打趣自己,若沒有早期發現與治療,現在恐怕成為醫界少有的「獨眼龍醫生」。

預防視網膜剝離,最重要是避免高度近視

為了預防視網膜剝離,吳佩昌表示,除了生活習慣的問題,高度近視患者也可能有 5% 機率是遺傳導致。臨床上,也曾見過才幼兒園就已將近 800 度的兒童病人,甚至國小就已經因此一眼失明。「家族性遺傳會讓孩子近視度數飆升很快,尤其進入國小、國中後就有一定學業壓力,更難控制。」

吳佩昌也提醒,父母若有高度近視,孩子在幼兒園時期也已經不再是遠視,而是近視時,其實就是可能發展為高度近視的警訊,務必得比他人更用心控制近視,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的眼睛疾病。至於後續治療與生活習慣有哪些注意事項?他說明如下:

做好近視控制

原則上成年後度數成長較少,高度患者也是如此,因此 18 歲以前是控制近視增加的最好時機。吳佩昌表示,臨床上會透過低濃度散瞳劑藥水、角膜塑型片、治療性鏡片或日拋軟式治療性隱形眼鏡來控制近視,有時會合併使用,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近視成長度數一年控制在 20 到 40 度以內。如此一來,成年後的近視度數也不會太高。

想辦法增加戶外活動

除了注意用眼時間,與避免幼兒園時期避免使用 3C 產品外,吳佩昌指出,目前研究已證實,每天 120 分鐘的戶外運動,對保護眼睛最有效。因此建議有近視的患者,務必每日安排一段時間在外面,別把課業塞滿生活,一下課就去安親班,讓眼睛在戶外活動時真正放鬆,最有助於預防高度近視。

在「近視危險期」時定期點散瞳藥水

吳佩昌說明,在幼兒時期,每個孩子是先天遠視,這是所謂的「遠視儲備量」,等到消耗完了,才會發展成近視。因此建議在近視危險期,也就是遠視剩下 100 度時,事先點散瞳藥水來做近視預防,定期強迫眼睛放鬆。另外也提醒常人患者,近視若超過 500 度,也應每年檢查,與點藥水放鬆眼睛,若提早發現問題,就能避免失明風險。

高度近視不只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會提高患者後續發生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與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因此父母也要注意孩子是否有遺傳、先天性的高度近視。吳佩昌強調,雖然近視後就無法逆轉度數,但及早做好預防與控制,仍可讓有基因的孩子,避免發展為高度近視。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負責人吳佩昌

延伸閱讀
家有學齡前兒童注意!北市補助 1 族群可免費「視力複檢」
近視不只要戴眼鏡矯正就好!眼科醫警告:5 成家庭未落實近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