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路邊野菇不要吃!毒物科醫師:記住 2 原則避免誤食毒菇致命
69 歲男性,某日傍晚食用自己採摘的的野菇約 20 朵,之後出現頭暈、幻覺,以為看到「魔神仔」,甚至出現尿失禁,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就醫。經尿液檢驗發現有魔菇(psilocybin)代謝物。經治療後,患者生命徵象穩定。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有毒蕈菇可能與部分可食性蕈菇的外觀極為相似,時常導致民眾混淆而誤食引發中毒症狀。「蕈類毒性相當複雜,可能導致肝、腎、腸胃道、中樞神經等器官毒性,嚴重恐致死。」
而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濕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物中毒的風險。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近年,食藥署陸續受理了 4 例,因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之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 DNA 物種鑑別,確認有 3 例為綠褶菇,1 例為擬灰花紋鵝膏,這兩者都常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
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被採摘誤食機率大,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食藥署提醒,看到路邊生長出來之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若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菇類要怎麼挑、怎麼選?營養師:一次看懂!不同菇菇的營養價值
網傳菌類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營養師闢謠:茄子、菇類營養價值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