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疾病管制署今(4)天公布一名北部 70 多歲個案,今年 1 月中旬出現頭暈等症狀,就醫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於 1 月底病況惡化過世。為何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如此致命?《Heho 健康》帶讀者一文掌握。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到,一名北部 70 多歲男性因 1 月中旬出現頭暈、呼吸困難且頻繁跌倒,送至醫院急診後,自述無潛在病史,經醫師診斷有急性腎損傷、敗血症及肺炎,收住負壓隔離病房。經醫師診斷以抗生素治療,醫院於 1 月 22 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個案住院期間,疑似尚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且出現血痰,糞便潛血及血紅素偏低情形,於 1 月 31 日病況惡化往生。
Q:什麼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A:林詠青提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致病原為「腦膜炎雙球菌」,傳染途徑主要是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的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才可有效傳播。
Q:若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出現什麼症狀?
A: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林詠青表示,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潛伏期約 2 至 10 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林詠青指出,1 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囟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
Q:如何預防?
A: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是透過接觸或飛沫傳染,林詠青說,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是咳嗽禮節及勤洗手;而高危險群,如免疫力差、年長者要避免長時間處在密閉空間。
林詠青提醒,國外有些仍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地區,包含非洲、中國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等,建議若要至國外旅遊,可在出發 4 至 6 週前經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旅行期間保持個人衛生。若前往過流行地區,返國後也須留意是否出現疑似症狀,若有則須盡速就醫,並醫師旅遊史。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