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被冠上「肝病之島」,高盛行率與慢性 B、C 肝炎相關,而國內的醫療也極力尋求解方。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帶領團隊進行 B、C 肝炎併發代謝異常的治療與研究,發現 B 肝患者若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將大幅提升;C 肝即便治癒,但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患者,罹患肝細胞癌的風險仍顯著高於沒有代謝異常者。
臺大醫院教授蘇東弘及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內科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上秦團隊最新研究針對 1 萬餘名 B 肝患者進行長達 15 年的資料追蹤分析,結果發現,若患者合併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除了顯著增加死亡率,且合併的代謝異常愈多,死亡風險愈高。若同時合併 3 種以上代謝疾病,死亡風險更攀升至 2 倍以上。
研究發現,若患者後續才出現糖尿病、高血壓,或體重由正常變為過重,同樣會增加死亡機率。
糖尿病對B肝危害最顯著
蘇東弘提到,在多種代謝異常中,又以「糖尿病」對 B 肝患者的危害最為顯著。醫師呼籲,B 肝患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與肝臟超音波外,更應同時留意代謝症候群情形,一旦發現血糖、血壓、體重異常,務必儘速就醫檢查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不過,團隊也發現,若 B 肝患者僅有單純脂肪肝,未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其他代謝異常,則其「長期死亡風險反而下降約 5 成。」黃上秦說,脂肪肝或許透過某種機制,有助於清除 B 型肝炎病毒、減少肝癌及肝硬化風險,進而降低死亡率;只是,若這些脂肪肝患者同時有代謝異常,死亡率則會再度上升。
C肝和脂肪肝有密切關聯
C 型肝炎感染則是導致肝硬化、肝臟衰竭、與肝細胞癌的主要因子。臺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劉振驊研究團隊指出,雖然經由 C 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後,病患整體的健康預後會有顯著改善,但 C 肝病患若是合併其他肝臟疾病,仍可能使肝臟疾病惡化,導致相關併發症與死亡。
劉振驊研究團隊說明,C 型肝炎除了導致肝臟纖維化,並會直接干擾細胞脂肪代謝訊號,或是間接影響醣類代謝,致使胰島素阻抗、肥胖等狀況,最終引發脂肪肝病。
團隊說明,一般無 C 型肝炎感染的族群,約有 30% 至 38% 具有脂肪肝病;有 C 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脂肪肝病的盛行率約 40% 至 86%,顯示 C 型肝炎感染與脂肪肝病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定義為,影像學診斷脂肪肝,且合併至少一個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因子。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實證醫學顯示,C 型肝炎病患在接受直接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清除成功後,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盛行率會顯著下降。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 C 型肝炎治療成功後,可提升健康並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但病患即便成功治療 C 型肝炎,若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對日後肝癌的發生風險的角色仍不清楚。
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患須早期介入
劉振驊提到,在 2014 年至 2023 年間,針對 1598 位合格受試者進行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比起心臟代謝風險因子,更能影響肝細胞癌發生風險;而 C 型肝炎病患成功清除病毒後,若尚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長期罹患肝細胞癌的風險,相較無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病患顯著上升。
因此,劉振驊及團隊認為,針對具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患者,早期的藥物或是生活型態介入治療,控制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可減少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相關肝細胞癌生成風險,此外需定期接受肝細胞癌篩檢,以便早期偵測其發生。
劉振驊說,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對肝病患者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因此除了治療肝炎病毒外,及時管理代謝症候群、維持健康體重與飲食習慣、並定期追蹤肝功能,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包括肝硬化、肝癌等,從而提高預後。
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劉俊人強調,肝炎患者要特別留意自我健康管理,定期追蹤肝功能和肝臟超音波,以發現肝硬化及肝癌;同時也應重視代謝異常的篩檢與控制,一旦出現血壓、血糖、體重或血脂異常,務必及早就醫,配合醫師建議做好生活調整與治療。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諮詢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臺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劉振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