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更是須重視的健康議題。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及團隊指出,抗骨鬆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且降低骨折風險,但仍提醒民眾,要預防骨鬆最重要的是 40 歲前存骨本,40 歲後減緩流失,若遇到長輩 3 種狀態可就醫檢查,以藥物改善。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指出,按照國民營養變遷調查,65 歲以上骨質疏鬆的比例,需以全台人口來計算,約是 5 至 6 成,而在雲林或彰化地區進行骨質疏鬆盛行率調查,65 歲以上的女性約有 5 至 6 成有骨鬆問題,男性約 2 成左右,隨著高齡化社會,比例也會增加。
不過,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骨折前,骨質流失並不會有什麼感覺。傅紹懷說,發現骨質疏鬆的方式,包括觀察身高與年輕時相比,變矮超過 3 公分、愈來愈駝背且伴隨背痛就要留意。醫師指出,駝背是在身體形象上較容易被區分的,可能是脊椎有壓迫性骨折,導致愈來愈前傾。
傅紹懷提到,另有風險因子問卷,可簡單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題目包括是否有跌倒骨折、早發性停經等,從簡易的危險因子了解高危險群,同時也可以到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
骨質疏鬆為終生慢性疾病
高齡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骨質疏鬆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需要終生治療,開始用藥後如隨意停藥,可能會導致骨質快速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
傅紹懷說,當長輩開始治療時,會預期原本的腰酸背痛改善、走路更快或骨骼更強壯,但這些預期常在治療後出現落差,因為骨質疏鬆的治療是為了增加骨密度、改善骨折風險,也有種種原因,如經濟交通因素、牙科手術等,可能導致需要長期治療的骨質疏鬆,約有 6 成患者在第 2 年就會停止藥物治療。
王貞予及其團隊研究發現,長效型抗骨鬆藥物可改善骨鬆患者普遍用藥持續性不佳的治療困境,因最常可達一年一針,讓低順從性患者可被動式獲得長效型藥物穩定良好的效果。她說明,研究團隊此次分析 2008 年至 2018 年間,33 萬餘名骨鬆性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
王貞予指出,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 2% 增至 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 33% 上升至 69%;而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 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40歲前存骨本 停經後女性留意骨密度流失快速
另外,研究發表也發現,中斷單株抗體類抗骨鬆藥物 denosumab 的治療會導致脊椎骨折風險顯著上升。傅紹懷表示,若這類型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已經超過 3 年,換成其他藥物可能無法有效減少換藥後的骨密度流失問題,因此在骨質疏鬆的治療上,醫病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傅紹懷說,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是存骨本,到 40 歲前,身體的骨質量達到最大值,盡量以運動、曬太陽或攝取相關營養素的方式存取;40 歲之後則是盡量減緩流失,其中,停經後的女性更要特別留意,以停經後的 5 至 10 年內,骨質密度的流失會非常快速,導致骨骼結構嚴重破壞,若在早期留意到問題,開始使用荷爾蒙或長效型骨鬆藥物抑制,對於維持骨骼密度、結構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國家衛生研究院
諮詢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