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腸胃不舒服,習慣依賴胃藥緩解不適,卻忽略它有可能是胃癌的前兆,因而錯失了黃金治療期。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指出,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醫師表示,胃癌是一個可以早期發現成功治癒的疾病,民眾千萬別輕忽小小的胃痛。
為何台灣胃癌存活率低?
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多名胃癌病例,其中,第2至4期佔比高達67.29%,確診時多已晚期,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且影響預後,此為胃癌的五年存活期,始終沒有突破與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醫師認為,台灣胃癌存活率低主要有兩大原因:
篩檢制度不健全
藥物選擇限制
反觀鄰近的韓國與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其藥物核准與治療選項也更為多元,使得存活期相較台灣更具優勢。
如何提升胃癌存活率?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仁熙進一步解釋,胃癌第四期的比例占30%-40%,而化學治療仍是主要治療基礎。其中,只有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另外第四期HER2陰性病友,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CPS>5的病友,但仍有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而無法獲得任何核准於一線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針對復發或轉移性胃癌的HER2陰性病友及不符合免疫治療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仍以化學治療為主。
陳仁熙表示,隨著醫學發展進步,全球胃癌治療逐步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4分之1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
擴大篩檢範圍,落實早期發現及治療
除了新藥的引進之外,早期篩檢也能提升胃癌的存活率。目前在政府推動「2030健康台灣計畫」,胃癌已於今年正式納入第六癌篩,擴大早期的幽門桿菌篩檢。陳仁熙說明,現今幽門桿菌感染陽性比例僅約20%,並無法全面涵蓋高風險族群。相較之下,更有效的篩檢策略,應包括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與高危險族群的胃鏡檢查,類似於肺癌篩檢策略,針對家族史與其他高風險因子進行更精準的篩檢。
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也強調,政府應重新檢視胃癌組織切片的檢測範圍,目前健保只允許五種特定檢測,未能涵蓋所有與標靶治療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導致部分病友即使有合適藥物,也無法獲得治療。
增加藥物治療可近性,照顧更多患者
沈延盛指出,政府應研擬如何增加藥物治療可近性並強化分級醫療,因為提升醫療可近性是胃癌存活率關鍵,尤其偏鄉與資源較少的地區,胃癌病友往往無法及時接受完整治療,政府應強化分級醫療體系,並擴大治療資源的公平性。
而在健保給付上,台灣與東亞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明顯落後,部分重要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未能納入健保,使得病友存活期受限於財務能力。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