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疼痛、無力,可能是「血管」出問題!用 5 檢查及早發現周邊血管疾病警訊

櫻花盛開的季節,許多人都會利用週末外出踏青賞花,順勢來個登山健行。然而,對於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長時間走路或站立,將容易導致下肢腫脹、疼痛,不良於行,影響遊興。

周邊血管疾病泛指心臟冠狀動脈與主動脈以外的血管發生阻塞或病變,可能發生於頸動脈、上肢動脈、腎動脈與下肢動脈等部位。其中,以下肢動脈阻塞最為常見,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缺血性壞死、截肢等併發症。

周邊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

輔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俊彰醫師表示,周邊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吸菸者、三高患者、有家族病史者、長期缺乏運動者、慢性腎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且這類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也會提高。

根據統計,罹患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有 8 成機率可能發生中風、5 至 7 成會有下肢血管阻塞;而發生腦中風患者則有 6 至 7 成可能併發心肌梗塞,3 至 5 成可能發生下肢血管疾病,顯示血管健康與整體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動脈與靜脈常見疾病

陳俊彰提及,人體血管大致可分為動脈、微血管與靜脈,其中動脈負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但隨著年齡增長、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容易受到動脈粥狀硬化影響,導致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缺血與壞死。

他比喻,如同自來水管供水中斷,導致缺水(缺血缺氧),常見的動脈周邊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造成的動脈阻塞性疾病,以及血管壁組織病變形成的動脈瘤等。

靜脈則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由於靜脈壁較薄且缺乏彈性,當長期久站或久坐,缺乏小腿肌肉收縮幫助壓縮靜脈,使靜脈血回流心臟,加上地心引力作用,血液容易淤積在下肢,引發水腫、靜脈曲張或栓塞。

長久下來,可能演變成慢性潰瘍、深部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如經濟艙症候群)等併發症。陳俊彰進一步說明,因此小腿肌肉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若缺乏運動容易增加靜脈疾病風險。

臨床上,周邊血管疾病中以下肢動脈阻塞最為常見,主因為下肢動脈長度較長,須承受全身血液循環的壓力,當血管狹窄時,血流易受阻。同時下肢距心臟較遠,靜脈回心血液必須有更大的動力才能回流,增加了血管阻塞風險。

周邊血管疾病的治療

陳俊彰提醒,治療周邊血管疾病首要件是先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快戒菸、控制三高,以及採用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堅果、蔬果、魚類為主,減少紅肉與精緻糖分攝取,同時增加有氧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當血管狹窄較為嚴重時,可採取導管介入治療,例如,血管氣球擴張術、塗藥氣球、支架置放、斑塊旋磨或震波治療。若血管嚴重阻塞,無法以導管介入治療改善時,則可能需進行繞道手術,甚至在組織壞死嚴重時不得不截肢,以防感染與敗血症。

周邊血管疾病的檢測

陳俊彰呼籲,預防周邊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是調整生活習慣與定期健檢,若能及早發現,即可早期治療,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建議可透過以下 5 種檢查方式來評估血管健康狀況。

  • ABI 踝肱比指數:透過測量上臂與腳踝的血壓比值評估血管阻塞程度。ABI 指數在 0.9-1.2 間為正常,低於 0.9 表示血管已有狹窄情形,0.7 以下屬於中度狹窄,0.4 以下為嚴重狹窄。
  • 心電圖:檢測是否有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不整,以評估整體心血管健康狀況。
  • 血液檢查:檢測血糖、血脂、膽固醇等指標,因三高問題是影響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
  • 靜脈血栓檢測:針對長期久坐、久站或有深部靜脈栓塞風險的族群,進行血管超音波檢查,以預防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 頸動脈超音波:檢測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沉積或狹窄,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諮詢專家:輔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陳俊彰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