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免疫科不只醫類風濕性關節炎  異位性皮膚炎、乾癬也能治

一名 60 歲的王阿姨,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且已有多處關節變形,即便接受治療後,雙側手腕持續腫痛,使得她難以操持家務,也對治療失去信心。之後他在醫院接受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其雙側手腕顯現高度發炎訊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表示,針對發炎性關節炎,除了免疫調節藥物、短期類固醇、生物製劑、止痛藥之外,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搭配關節內注射是正規且安全的治療方式,賴佩幸強調,這個方式既大幅降低藥物加量需求、減少不必要暴露的藥物副作用,更能及時顯著改善病人不適。

何謂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大多數情況下影響關節,例如:腕關節、手、腳、脊柱、膝蓋和下頜,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反應可能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僵直、喪失功能等,因為是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的關節組織,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協助保護身體免於發生感染和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讓患者感覺異常疲倦,偶爾會發燒,而且食欲下降;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造成心、肺、血液、神經、眼睛和皮膚的其他醫療問題。某些風險因素會增加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這些風險因素包括:

  1. 年齡: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於所有年齡,但患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2. 性別:與男性相比,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常見於女性。
  3. 家族史:如果有家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您的患病風險會增加。
  4. 吸煙:長期吸煙者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會增加。
  5. 肥胖:肥胖可能會增加患病風險,並限制病情的改善程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1. 休息和行動時關節疼痛,以及關節觸痛、腫脹和發熱。
  2. 關節僵直超過 30 分鐘。
  3. 感覺異常疲倦或精力不足。
  4. 偶爾低燒。
  5. 食欲不振。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發生在任何關節,但更常見於手腕、手和腳。通常身體兩側都有症狀。例如:如果民眾的右手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那麼他的左手很可能也有。

不只關節炎  風濕免疫科也能治療各類免疫性皮膚疾病

賴佩幸表示,如果患者有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必須長期忍受劇癢與外觀困擾,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他說明,風濕免疫專科醫師熟悉免疫調節機轉,會依據病情搭配口服小分子藥物、局部免疫調節劑及抗組織胺,必要時也會使用單株抗體等新型藥物,不僅能有效止癢退紅,更有助於從根本改善體內免疫失調的狀態。

他以臨床上的例子,15 歲的吳小弟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近期全身異位性皮膚炎,特別在雙邊手肘內側、膝膕窩與頸部等皺摺有多處密集的抓痕與出血點,在口服小分子藥物、合併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全身症狀明顯進步;另 1 名長年旅居海外的 20 歲年輕患者,因乾癬合併異位性皮膚炎導致全身紅疹與嚴重搔癢,返台就醫後在風濕免疫科接受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藥物與外用藥膏後,1 週內紅疹改善 9 成、癢感明顯減輕。

賴佩幸說,免疫相關皮膚疾病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範疇,風濕科醫師擅於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搭配不同類型的抗組織胺藥物、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並會視病情輔以使用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協助病友快速穩定病情且兼顧生活品質。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佩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