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人際關係越多越好?留下對的人最重要!
「人生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這是電影《神隱少女》裡,最淺顯易懂,也最讓人動容的一句台詞,它不但具體的呈現出人際關係的始末,也點出割捨與分離,更是我們一生中必修的課題。
事實上,在漫長而不長的人生中,有些人的出現只為了教會我們人生的一課,主題也許是原諒、也許是付出、也或許放下。當我們成長後,他們也就淡出我們的生命,成為過客。
我們的情感,就像一棟房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出入,有物品的擺放,如果我們不能接受心中房客的汰換,那麼這棟房子就會住進越來越多人,房間越多,所分到的空間越少,反而造成自己的負擔。甚至堆積如山的雜物也會阻礙我們的思考。
我們必須適時的割捨掉別人的期待
現代人的生活充滿著為難與矛盾,除了要平衡事實與人情、同時要兼顧自我與他人,不管是哪一種角色的詮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切割」變得格外重要,與其勉強回應其他人的期待,不如在一開始就開誠布公,或許一開始會造成對方心裡的恐懼,但只要用實際行動陪著對方去處理心中所害怕的事情,就能切斷真正不合理的信念,反而能成為一個更成熟、能獨立思考的人,跳過社會框架,反而更鞏固自己與對方的關係。
如果人生都要依照別人的期待而活,那自己呢?
在華人文化裡,做為一個人,我們必須把「自己」擺在最後,為了保持關係的和諧與緊密,還不能夠強烈主張個人的需要,否則就會成為一個自私、不懂禮貌的人。
而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人,心裡就會像是一間充滿雜物的儲藏室,灰塵四起、雜亂無章,裡頭充斥著道德、禮教、習俗等一個又一個的無形束縛與框架。我們只能無限擴充心理的家,塞進各種角色,只為了和每一個人都維持好關係。
當讓步、忍耐變成衝突處理的潛規則時,我們都會習慣壓縮自我認同,才能裝進其他人的期待,時間一過,也忘記要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心疼自己的委屈。
你也有「關係囤積病」嗎?
許多人都擁有「關係愈多,代表愈被歡迎和重視」的思維,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新的世代已經開始感受到,擁有不一定會帶來滿足,甚至可能會製造更多的浪費。人們已經漸漸開始拋棄物質所帶來的快樂,而是尋找精神上的自由。許多人都會定期整理房子、丟棄無用的雜物。那麼面對心理的家,我們是否也能開始練習從加法變減法的生活態度呢?
如果我們還是期待自己跟任何人都能談得來,想藉此獲得認同與肯定、害怕讓人失望、擔心拒絕會被討厭,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囤積病」的呈現方式?只是角色從「物品」換成是「關係」而已。
從生活開始簡化,心裡才會更加輕鬆
這個社會的教育,花了許多力氣教會我們如何建立關係,卻沒人告訴我們要怎麼學會割捨、放手,而不是待在讓自己委屈的地方哭。
面對關係,我們應該去思考生命中哪些關係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哪些又是我們想要的?只有清理心理空間,才能負荷自己所能承擔的關係,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下。
人的心理空間是有限制的,既然無法將愛的人全都裝進心裡。我們就得在生命不同階段,保持清理的習慣,將無法成長的人切除,留下能帶我們真正成長的關係,不再透過「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力量可以做出行動。
延伸閱讀:
黃玫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