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病人半夜沒醫師看!「巴掌裝置」將城市醫師「送到家」

台灣共有65個偏遠鄉鎮,這些鄉鎮位在醫療資源不易到達的山區。無法取得醫療資源,讓這些偏鄉民眾的健康權利受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陽明大學成立「數位醫學中心」,將與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及宜蘭縣策略結盟,透過「遠距加護病房」解決南澳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這套模式如果試行成功,未來將可推廣至全台偏遠鄉鎮,提升偏鄉民眾的醫療人權,預估今(2019)年11月份後開始試用。

以宜蘭縣南澳鄉為例,全鄉僅有診所,雖然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以及羅東聖母醫院都在鄰近地方設有復健站,但如果要接受完整醫療,距離最近的醫學中心需要超過2小時車程,最近的地區醫院也需要1個多小時車程。

「一套加護檢測系統,就要價200萬元台幣,根本不可能每個鄉鎮據點都設立,就算有,也沒有相對的醫療人員來使用,」陽明大學數位醫學中心主任郭博昭指出,這些偏鄉民眾,無論大病小痛,都需要2個小時的車程才能看病,更不要提一些危機的疾病,更是等不到這麼久的時間。

直昇機為救偏鄉病人墜機 「巴掌大的裝置」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幾年前,曾經有直昇機為了送偏鄉病人連夜起飛,最後卻墜機的悲劇。郭博昭表示,其實,簡單的穿戴裝置,就能夠解決病人距離醫院過遠的問題。他舉例,遠距加護病房初期先導入遠距心電圖,由專業醫護人員協助民眾配戴,就能隨時隨地記錄心電圖。

「心電圖是一個人的生命指標,也可以從中解讀出許多訊息,只要能夠掌握心電圖,就有機會幫病人找到對的治療方式,」郭博昭解釋,由他研發的遠距心電圖系統,僅僅是一個手掌大的貼片,但是透過這個小貼片,就能將病人的狀況,即時用訊號傳回鄰近醫療院所,醫師也能在遠端即時透過網頁判讀患者心電圖,作為臨床疾病診斷的依據。

「只要有這樣的器材,醫師即使人在台北,也可以監控遠在南澳的病人,」郭博昭指出。宜蘭縣政府衛生局局長徐迺則指出,目前偏鄉的醫療有一項特色,就是有基礎醫療人員,卻沒有足夠的硬體設備,這種遠距設備,正是偏鄉醫療的「及時雨」。

把醫生從「雲端」送來偏鄉

病人也不用擔心遠距醫療就變成「病人自救DIY」,徐迺則表示,目前的遠距醫療,是「專業對專業」,仍然是由醫療人員負責醫療行為,只是透過現代科技,把本來遠在天邊的醫師,從「雲端」送來病人位於偏鄉的診間。

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劉影梅補充,其實陽明已在南澳偏鄉執行「部落之星」計畫,也就是鼓勵偏鄉學子來接受陽明的醫療訓練,畢業後返鄉回饋鄉里。數位醫學中心將可結合部落之星計畫,協助訓練偏鄉醫護善用遠距心電圖等新式資訊工具,解決部落問題。

偏鄉不再邊緣 別墅就有醫療

這套系統目前已在陽明大學數位醫學中心完成測試,郭博昭表示,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陽明大學當年就是為了解決偏遠醫療而創立,公費生至今仍是偏遠鄉鎮醫療人才重要的來源。

台灣正面臨高齡社會,偏鄉醫療問題未來有增無減,透過醫療物聯網與醫療自動化,將有機會突破距離與資源限制,不僅可以改變偏鄉的醫療照護模式,也可以解決四大皆空、三長兩短(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拿藥時間長、看診時間短、醫病溝通短)的台灣醫療長年問題。

數位醫學中心目前正致力於遠距心電圖與遠距睡眠呼吸中止症監測系統的研發,加速遠距加護病房照護模式的成形。郭博昭表示,未來希望能達成「偏鄉不再邊緣,別墅就有醫療」的願景,透過人工智慧與電資技術,提升偏鄉民眾的醫療可近性,一舉解決偏鄉醫療甚至是急診壅塞的問題。

數位醫學中心將由參與建立臺北榮民總醫院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擔任副主任,吳俊穎表示,遠距醫療是將來趨勢,陽明數位醫學中心將在未來的遠距醫療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中心也將致力於結合臨床精神與神經醫學及尖端數位科技,研發精準的神經精神疾病的診斷及介入治療。

延伸閱讀:

要命的心動!我該怎麼跟心律不整和平共處?

中榮遠距植入式心臟電子儀器 讓醫護零距離成「知心」好友

他一通電話救回媽媽 急診主任點出存活關鍵生存之鍊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