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罹癌、20年後當上醫生!鄭昶傑:癌症不是災難,相信自己很重要

鄭昶傑:只要相信自己能活著,就有希望。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那孩子可能會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的「病人」,身上插滿了管子,因為化療的副作用,頭髮全掉光了,臉色蒼白,瘦弱,兩頰凹陷,看起來病懨懨的;身旁的藥水味,白袍,讓整個房間充滿一種哀淒絕望的氛圍,連談未來都覺得奢侈。

但現在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剛成為醫師的他。20年前的抗癌經歷,對昶傑來說,就好像只是做了一場漫長的惡夢,而他早已醒過來了。

在懵懂的3歲,成了醫院的常客

當年,昶傑才3歲,因為屢屢發現小腿瘀青而被送到醫院,結果檢查出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原本就文靜的他,臉色蒼白的躺在床上,不發一語,小小的身軀顯得更瘦弱了。

「那是他這個年齡最常見的兒童癌症,一針化療打下去,很強,他又這麼瘦弱,我們都很擔心他會撐不住。」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的權威醫師周獻堂,在當年就是昶傑的主治醫師之一,(另名主治醫師是林東燦醫師)他的行醫路上看過太多生死的「突然」,所以每一步路都走得心驚膽顫,怕哪天疏忽了,一條小生命就沒有了。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白血病俗稱血癌,約佔所有兒癌的 31%,是兒童癌症的發生率第一名,又可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其中急性類佔 95% 以上,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約 3 : 1。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常見於 3-5 歲兒童,會讓骨髓造血功能不正常,導致身體血球數量異常,免疫力跟凝血功能下降。

當時面對這個3歲的小生命,周獻堂並不習慣向他們解釋太詳細,畢竟「癌症」或「死亡」這個概念,對小孩子來說太抽象;但,讓他意外的是,當他試圖跟昶傑解釋現在要做什麼治療、需要什麼配合的時候,昶傑竟然很冷靜的點點頭。

「那種點頭,不是似懂非懂的,你可以感覺到他真的理解你在說什麼,特別的聰明,但冷靜的表現,雖然讓人放心,也讓人特別心疼。」周獻堂說。

但昶傑自己對於那段,卻沒有太多的記憶,只模模糊糊有個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的印象,而痛苦、恐懼、悲傷的情緒,都沒有在他的生命中再次出現。

生死關頭真的在眼前

不過昶傑自己雖然樂觀,也很願意配合治療,命運還是不斷捉弄他。

周獻堂回憶,當時昶傑好幾次心跳變慢、拉肚子、感染腺病毒,在免疫力低下的癌童身上,發生一次感染就是一次大難關,更何況是不斷發生。

有一次,在半夜又發生感染時,昶傑媽媽真的有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坐在病房裡照顧昶傑,她突

然聽到一聲哭嚎,探頭一看,隔壁床的孩子已經有種撐不住的感覺,可能就在這 1、2 天,就要面對死亡。

當下昶傑媽媽真的忍不住哭了出來,自問「我的昶傑是不是也會有那麼一天?」

不過在殘酷的命運來到前,來了一個大轉機。某次在進行例行的腰椎穿刺、打化療藥物的時候,麻醉一打下去,昶傑的臉突然全部黑掉,進入大缺氧,連呼吸器都來不及放,如果再拖1、2分鐘,就算救回來,大腦肯定會受影響。

周獻堂當下來不及叫旁邊的人幫忙,自己跳上手術床對昶傑做口對口人工呼吸,還好時間抓得對,幾分鐘之後昶傑已經完全恢復正常呼吸心跳,而他自己則是滿身大汗,但心情卻很愉悅,「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昶傑這次應該是撐得過去了,同時,一定會有很好的未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果然之後的治療十分順利,度過了2年的療程,昶傑順利停藥,而日常生活上,除了不要做激烈運動,像是馬拉松、鬼抓人等,也沒感覺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而20年的停藥日子,除了固定回診的時間,他幾乎不用再去台大醫院。但對昶傑來說,他想用另一種身份回來。

「我覺得很神奇,雖然印象不深,但我知道癌症是惡性疾病,醫療是怎麼樣把我救回來的?是怎麼做到這件事的?我想,上天留我這條命,也許就是要借我的手傳遞這樣的訊息。」

所以今年,昶傑又回到了台大醫院。這次是以醫師的身份前來接受PGY訓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這個病不是什麼災難,不需要MARK或是標籤,但我很感謝自己有這樣的經歷,讓我認識世界上更多有趣、美好的事情。」

「相信醫療,相信爸媽,對自己有信心,即使是癌症患者,也可以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

本文為HEHO健康、兒童癌症基金會聯合專題。

延伸閱讀

爸媽賣房子籌900萬救他 8歲癌童:不要擔心我,我不痛了
看不見的資優生 罹癌後最大願望:我想當總統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