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4天連假,你家孩子今天早上是不是對於上學心不甘、情不願的呢?一些孩子甚至會出現比較激烈的拒絕上學舉動。其實,拒學(school refusal)或懼學(school phobia)行為不是正式診斷,往往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長假過完後,是這種問題的高峰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心理師饒怡君指出,出現的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拒學很有機會成為惡性循環,孩子會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感到不舒服、緊張,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於是持續時間愈長,回到學校的阻力愈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
5建議讓孩子乖乖回學校上學
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提供5個建議供家長參考幫忙孩子停止拒學的循環:
- 及時採取行動:沒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最後讓孩子的問題愈變愈大而無法控制或是難以改善。如果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請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
- 分辨清楚孩子的狀況:溫和地詢問孩子讓他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孩子問題的源頭,是因為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還是遭到同儕霸凌? 或是因為在教室感到焦慮?擔心學業表現或上台報告?
- 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夥伴,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提供你所知道孩子為何掙扎上學/不上學的任何訊息,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
- 堅定自己的立場:保持同理心並堅定孩子必需要上學的立場,告訴孩子你有信心他/她能夠面對害怕,告訴孩子即使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都不會有危險性,是可以上學的,這可以讓孩子學會在緊張焦慮時還是能持之以恆去做該做的事,如此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直接面問題。
- 讓待在家變得「無聊」: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不能躺在床上睡覺。
適時引導孩子 預防孩子拒學更重要
饒怡君表示,預防孩子拒絕上學更為重要,家長可於每日安排時間主動關懷孩子校園適應情形,尤其是在環境轉換時,如國小一、三、五年級分班、剛上國中/高中/大學、轉學…等階段,藉由分享、交流提供情緒支持,對於孩子表現出具適應性的因應行為時給予肯定與欣賞。
對於不合宜的人際互動行為,以溫和態度指出可能會造成對方或相關他人的困擾,以及可能造成日後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並引導孩子調整其人際互動行為,對於不適應的困難提供合宜且有效的因應策略,主動與老師聯繫彼此合作,協助孩子順利、自信地建立問題解決能力與校園適應力。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