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造成嚴重疫情,其中一項民眾討論度最高,就是病毒檢測方式,能否檢測出來以及檢測時間都是關鍵,而中研院日前宣布已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蛋白質單株抗體群」,未來可在15至20分鐘完成快篩,卻遭質疑非全球第一,中研院今天在臉書強調,研究與中國不同,同時分析目前有的檢測方式。
由於這病毒狡猾,讓許多康復患者出院後竟然採檢後又呈現陽性,美國專家對於這樣的現象認為,是檢測上的問題,或是病毒量太少驗不到,中研院也分析了以目前國內既有的三種檢測方式。
一、核酸檢測(RT-PCR)
這是最主要檢測的方式,以檢測RNA方式,需檢體前處理及特殊儀器,但檢測敏感度不是100%,可能病毒量太少,PCR就會是陰性,檢測時間大約需4小時。
二、病毒抗原檢測
以合成抗體檢測是否有病毒抗原(核蛋白),且具單一性,也是三種方法中,最簡單快速的檢測方式。只需使用試紙,15-20分鐘即可得知結果。
三、血清抗體檢測
以合成抗原檢測血液中是否有抗體,是感染中、後期才能進行的檢測方式,作為輔助檢測判斷使用。
過去國內為研判傳染個案源頭,也曾利用此方法對從浙江返台的台商做檢測,也發現雖台商以PCR檢測為陰性,但以血清檢測發現身體帶有抗體,代表曾經被感染過。
快篩檢測裝置與中國有何不同?
這次國內楊安綏研究團隊獨步全球的快篩檢測裝置,是以單株抗體,檢測「病毒抗原」,且具單一辨識性,為第二種檢測方式。然而中國生產的快篩試劑是檢測「血清抗體」,採用第三種方式。
中研院強調:「在防疫疫期間,因為合成原物料缺貨,因此不論抗原或抗體,均由中研院的團隊日以繼夜合成產生,並無使用來自中國的素材。」
有良好的檢測方式,在防疫上無疑是最大的幫助,目前國內檢驗量能不斷提高,甚至能幫助帛琉其他國家進行檢測,但距離快篩能上路還得需經過一段臨床實驗時間。
文/王芊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