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聖筑/綜合報導 何宜庭 /圖
據衛福部105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其中又以缺血性腦中風為最,它是指腦部的血管或者破裂堵塞而引起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的腦部疾病。中風常發生於中老年人,疾病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逐年升高。隨著人口高齡化的發展,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幅增加。
而以下有關中風的幾項迷思你是不是也常常誤解呢?
迷思一:血壓偏低不會中風
研究指出,低血壓和「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有關,有這個問題的人如果久站、待在悶熱的環境,或運動比較激烈時,血壓經常會突然掉下來。血壓偏低時,腦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暫時停頓,使得高黏稠的血液易在已發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使腦動脈管腔變得非常狹窄,並有高機率伴隨頸動脈斑塊形成,或使血脂、血糖濃度增高,均可以發生腦動脈發生堵塞的缺血性中風腦,導致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喪失功能。
迷思二:瘦子不會中風
曾有研究追蹤了3975名患有高血壓的60歲以上的老人,發現瘦的老人中風的機率只比胖的老人低一點。而證明中風是慢性病及不良生活習慣交互作用而發生的。若瘦子喜歡高膽固醇食物、炸物或菸酒,加上不喜歡吃蔬果和運動,就很容易中風。此外,少運動、常便秘或有冠狀動脈病史、高血壓的瘦子,也可能因為排便時過度用力,血壓變動太激烈
導致心臟收縮,而引起中風。
迷思三: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
根據2017/09/05中國時報《國一生也中風 無心血管疾病》的報導指出,有不少20多歲年輕女性因為服用避孕藥,突然頭痛、癲癇發作導致靜脈系統栓塞;還有一名國一學生某天上課走在路上,突然中風昏厥,緊急送醫發現不明原因血管剝離,平日非常健康也沒有症狀。
雖然據統計90%的中風都是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仍有10%的中風病人不是中老年人。近年來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人仗著年輕,往往忽略了身體保健,又有熬夜或抽菸的惡習,再加上社交活動多,大魚大肉機會多或生活壓力大,就很容易產生中風。
迷思四:小中風無關緊要
根據2018/01/07蘋果日報《低溫襲台 男吃鍋暖胃竟腦中風》的報導提到,一名40歲男子患高血壓、糖尿病,日前因天冷大啖火鍋、薑母鴨等,導致左手動作變遲鈍,拖兩天症狀沒改善才就醫,檢查發現是小中風。收治病例的衛福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國內腦中風患者約70%是缺血性腦中風,特別是冬天低溫來襲時,會刺激血管收縮,若本身已血管狹窄,血液恐無法送達腦部導致中風;該名男子患慢性病,所幸只是左手較不靈活,症狀並不嚴重,否則恐留下行動不便後遺症。
很多中風病患在病發前會出現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症狀,或突然咬字不清或無法說話。但這些症狀可能在數分鐘內便消失,且進行頭部CT檢查時為正常,但此症狀可能是小中風!也就是微小腦血栓引起的瞬間腦局部缺血。約有一半小中風病人在5年內會發生偏癱, 因此不得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