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骨折死亡率全亞洲第一!變矮超過4公分,骨質疏鬆已上身

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提倡民眾增加骨質疏鬆症疾病認知,關心骨質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第四名, 其中女性患者比例較男性高出三倍以上,尤其對停經後婦女的影響更甚。

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為響應2020世界骨質疏鬆日,加強宣導民眾骨質疏鬆疾病認知,發表「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牢記骨鬆駝矮痛,保密防流不骨折」,呼籲民眾尤其是停經後婦女若能提早查覺駝背、變矮4公分以上及經常下背疼痛等骨鬆症狀,應盡早就醫進行骨密度檢測(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搭配適當藥物治療,減少後續發生骨折,甚至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等嚴重後果的風險。

每三位50歲以上女性,就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常見卻鮮少人注意的隱形殺手,多無明顯症狀,但是只要輕微跌倒,或是突遇過猛外力,就可能造成嚴重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與行動限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表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50歲以上民眾約有95.6萬名婦女以及36.3萬名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且有高達八成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未察覺到已經罹患疾病,未來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更預估會有約1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提升民眾相關疾病認知更為重要。」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調查指出,每三位5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症。

黃駿豐進一步說明:「骨組織含有兩種重要細胞,一種是蝕骨細胞,一種是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舊的骨組織,而造骨細胞藉由原處新骨的形成,使骨頭有新陳代謝的機會。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可以抑制噬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停經後因雌激素的缺乏,造成骨質以每年3~5%的速度急遽流失,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建議停經5年內的女性都要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避免後續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狀況的發生。」

照片檔 ID:956791712/照片檔 ID:949652482

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牢記骨鬆「駝矮痛」,保密防流不骨折

骨質疏鬆症依發生原因分為兩大類,其中較常見的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有三項:第一:彎腰駝背,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鬆質骨組成,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第二,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導致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第三,下背疼痛,會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

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的發生,一旦發生過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伴隨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及需要長期復健等,有可能影響未來生活品質,也會增加死亡風險。

骨質疏鬆症狀一旦發生便不可逆,綜合前面所述症狀,民眾可以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所發表的「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牢記骨鬆駝矮痛,保密防流不骨折」,進行自我檢測:駝背、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以及經常下背疼痛等都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症狀,只要及早發現並前往相關院所進行檢測,後續遵循醫囑積極配合適當藥物治療,都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骨折情況的發生。

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

黃駿豐分享,每天診間都有許多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就醫,大多數為停經後婦女,曾有一位約50歲的媽媽,因長期下背疼痛前來就醫,原以為是做家事導致的腰酸背痛,經X光檢查後為壓迫性骨折導致的疼痛,最終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患者回想過往的相關症狀,才發現骨質疏鬆症早已找上門。

黃駿豐進一步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除平日須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建議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避免骨質繼續流失,才能維持骨事健康,保密防流不骨折!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防跌倒最佳運動出爐!哈佛研究:每週跳 3 次舞風險大降 53%

臉變小了別急著開心!面部2關鍵提早發現「骨質疏鬆」

肩頸痠痛,頭痛不止?頸椎症候群上身,中醫給 5 建議防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