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痔瘡和大腸癌才會便血,這種腸病也會讓你的便便見紅

iStock-956151356

一位30多歲的孫小姐是個職業婦女,有個2歲的女兒,平時工作與家庭兩頭奔波,壓力很大,平時排便的狀況就很不正常,最近突然排便次數爆增,一天都得跑廁所6、7次,而且便便還變得稀稀軟軟的,用衛生紙擦拭時還出現了血絲與黏液,嚇得她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趕緊到醫院掛消化內科,檢查的結果發現原來是得了罕見的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才讓她鬆了一口氣。

便血是潰瘍性大腸炎最主要的症狀

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黏膜部位因潰瘍所引起的非特異炎症,這種疾病好發於20到40歲,特別是20到29歲的年輕人。一般在直腸與下部結腸的位置發生率較高,幾乎所有的患者在發病的過程中都會有直腸出血現象,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整個大腸出血的嚴重狀況。

一般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在發病初期的症狀是只有輕微的腹痛,或是根本感覺不到任何不適,潰瘍性大腸炎嚴重或是時間拖久後,會有營養不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與貧血等症狀,如果症狀出現惡化時,就會出現便血的現象。如果大便與黏液混和,就極可能發展成腹膜炎。

潰瘍性大腸炎也會出現腹瀉症狀

而除了便血之外,潰瘍性大腸炎另一個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排便往往都呈現軟稀狀,而且排便頻率高於正常。如同前面孫小姐所發生的症狀,便便會沾有血絲或是黏液,由於初期症狀與痔瘡很像,很多病患會掉以輕心,因而延誤就醫時機。

針對潰瘍性大腸炎的病因,醫界已發現7種可能的致病基因,推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但存在一般感染、食物、吸菸、精神誘因等原因的診斷報告,此外,上班族因為較大的工作壓力導致免疫力下,也是近年來人們罹患瘍性大腸炎的主要原因。而發病若超過10年,更可能併發大腸癌。

潰瘍性大腸炎盛行率萬分之一

根據統計,潰瘍性大腸炎在國外的盛行率約是千分之一,在台灣則是約每萬人有一人會得病,平均每年有1000到2000人發病,過去近2、30年來已累積確診病例7、8000件。

潰瘍性大腸炎嚴重時要以手術切除病灶

至於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方式,需要使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2到4個月,症狀就能有效改善,最怕的就是病情延誤,如果大腸發炎過深,潰瘍面積擴大,就要以手術方切除潰瘍部份,或是因此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敗血症風險。

醫師提醒,潰瘍性大腸炎的出血量比痔瘡小,但流血時間經常超過五天,要比痔瘡長,所以如果出現這些病,就要儘快到醫院就醫。

提升免疫力才是避免潰瘍性大腸炎的治本方法

而除了治療之外,為避免出現潰瘍性大腸,應該增加人體免疫力,同時應該避免或減少壓力,適時得到充分的休息,或是尋找可以緩減壓力的紓壓管道與方法,以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推薦閱讀:腸躁症的主因竟然跟腸子本身無關,而是自主神經失調與壓力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