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是大腸激躁症的簡稱,英文名稱叫(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其中的syndrome就是「症候群」的意思。腸躁症其實就是許多常見症狀的組合,現代醫學界臨床評斷腸躁症的標準越來越寬鬆,只要有慢性且反覆的腹痛與不適,再加上排便習慣的改變,又找不出其它腸道損傷問題的狀況,就會被歸類為腸躁症。
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為腸躁症所苦,根據統計,台灣的腸躁症盛行率達 17~22%,也就是平均每 5 個人就有 1 人有腸躁症的症狀。在歐美國家,腸躁症也是個很流行的病症,有臨床醫師指出,西方人因為腸躁症不舒服而請假的天數,竟然多到跟感冒一樣,可見得它的普遍性。
根據醫界的統計,腸躁症病人有 50% 會在 35 歲之前發病,90% 在 50 歲之前發病,可以說是一種相當年輕化的疾病。而男女罹患腸躁症的機率相當,但女性看診的次數會比男性多 1 倍,所以不少人會誤認腸躁症的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
依症狀不同而有不同類型
至於腸躁症的症狀,很可能每個人的症狀都不盡相同,也很不規則。大致的症狀是腹部腫脹與腸子脹氣,還有消化不良與不同程度與反覆的腹瀉。但也有醫師將腸躁症的症狀區分成 3 種類型,第 1 種自然就是「腹瀉型」,第 2 種則是「便秘型」,就是腹痛伴隨著便秘的情形,第 3 種則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混合型」。
醫師認為腹瀉型與便秘型的腸躁症病患比例應該差不多,只不過,便秘型的腸躁症患者,一般都不會察覺自己得了這種病。
自律神經失調和壓力影響腸道功能
至於腸躁症的病因,有專科醫師認為「自主神經失調」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腸躁症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的失衡有關,因為腸躁症的患者對於腸道肌肉夾層裡感受器對於食物通過時膨脹,與腸道肌肉痙攣的感覺過分敏感,而這種度敏感,往往就是來自自主神經失調,進而造成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對於腸道脹氣異常敏感。
此外,很多人也把腸躁症的病因歸因於壓力,認為腸躁症是因為壓力不停而產生腹瀉的症狀,因此只要是有腸躁症體質的人,光是日常生活的壓力就有可能引發腸躁症。還有非正式的統計數據,指腸躁症患者中有 15% 有憂鬱症的症狀,而憂鬱會使便秘型腸躁症的狀況惡化,至於焦慮則會讓腹瀉型腸躁症的情況加重。
但也有醫師認為腸躁症跟壓力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因為「體質」或是因為「大腸構造」而發病。例如在日本,腸躁症又被稱為「過敏性腸症候群」,正是因為如前面所說的「大腸過於敏感」,也符合腸躁症英文名稱中「irritable」的「易受刺激」的意思。
透過飲食和運動對症改善治療
腸躁症的治療上,因為它是個複雜,但不會要人命的症候群,所以很難「藥到病除」,也沒有特效藥,需要長時間的調養。如果腸躁症已經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品質,除了去看腸胃科,藉由消脹氣、止痛、止瀉或軟便的藥物做「症狀治療」之外,建議也可以去精神科聽聽醫師的建議,處理腸躁症可能引發的失眠和焦慮症狀。
由於醫界也有認定腸燥症與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有關,因此,包括有氧運動,瑜珈、腹式呼吸、氣功、靜坐還有充足的睡眠,都有可能改善腸躁症的症狀。
此外,由於腸躁症病可能對某些食物會有過敏反應,激起腸胃的強烈不適,所以,包括過量的油脂、咖啡因、高纖維的食品,比較容易惡化腸躁症,都應該儘量避免。
文/陳亦云、圖/許嘉真
延伸閱讀
疫情間腸胃問題連連!反覆腹瀉、便秘?改善腸躁症靠「低腹敏飲食」
腹瀉、便秘交替來!腸躁症 4 類型這樣吃可改善
腸躁症易合併自律神經失調,要看腸胃科還是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