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對策/隔離生活讓人焦慮、脆弱又孤獨?來練習提升「心理韌性」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變得更為稠密且頻繁地往來於世界各地,人類為了獲得資源而開拓野生動物的原始棲地,增加不同物種接觸的機會,也因此,新興傳染病於全球迅速傳播並引起流行的可能性成為重要議題。自 1970 年代以來,已發現約 40 種新興傳染病,包括 2003 年源自中國廣東的 SARS、2012 年於中東地區爆發之 MERS、及近年於中國武漢爆發的 COVID-19(新冠肺炎)。

疫情衝擊造成的各種心理症狀

以目前新冠肺炎之疫情為例,其爆發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危機和嚴重心理困擾,正持續影響著世界各地的民眾。回顧過去一年歷經疫情衝擊的國外研究資料顯示,一般民眾面對疫情蔓延常見之心理症狀包含焦慮(6%~51%)、憂鬱(15%~48%)、創傷後壓力症候群(7%~54%)、心理困擾(34%~38%)和壓力(8%~82%)。

近期國內疫情相對嚴峻,目前已進入三級警戒,停止室內 5 人及室外 10 人以上之聚會,學生也全面停止到校上課,影響多數民眾的日常生活。借鏡國外經驗,減輕新冠肺炎對心理健康的有害影響亦為防疫的重點之一,不可輕忽。

隔離生活的壓力常伴隨的心理反應

根據國外整合性的研究指出,為了抑制病毒的傳播,許多國家實施不同程度的隔離政策,多數非必要的社交活動都被禁止。因染疫、檢疫、或防止疫情蔓延而被隔離或限制社交活動的民眾,面臨很大的壓力,通常伴隨以下四項主要的心理反應:

  1. 非特定且無法控制的恐懼
    因為疫情的蔓延,使暴露在感染風險中的人們更害怕自己與親友被感染,對於疑似染疫的身體症狀更加關注與擔憂,產生無法控制的恐懼感。
  2. 無所不在的焦慮
    因隔離造成的社交孤立可能連結到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新的或未知的感染源感到恐懼,進而提升焦慮感,產生許多非理性的災難化思考。
  3. 挫折與無聊
    因為日常活動的限制、社交需求的中斷、身體接觸頻率的降低、及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等,這些都容易讓人感到挫折與無聊。
  4. 感到孤獨
    隔離造成的孤獨感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潛在的巨大影響,並且,焦慮、恐懼或集體歇斯底里會逐漸加劇孤立感。

這些心理反應會造成主觀的幸福感與生活品質的下降,許多人會產生心理症狀如:焦慮、憂鬱、壓力感受、浮躁易怒、情緒起伏變大、失眠、創傷後壓力症狀、和情緒耗竭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解除隔離後,這些症狀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甚至造成長期的行為變化,例如:警惕性地洗手、過度清潔、避開人群。因此,隔離不僅在短期內,也會長期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並產生明顯且功能失調的心理後果。

※圖片提供:蔦沐。

影響心理健康之危險因子

  • 資源不足
    在隔離期間,民眾的基本需求(食物、日常生活用品、及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用品等)若供應不足,往往會產生挫敗感和不確定感,成為焦慮和憤怒的主要來源。
  • 資訊不足或不明確
    公共衛生當局提供的信息不足或不明確可能成為壓力來源。不同單位或不同政府級別的資訊矛盾與混亂,會導致民眾無所適從,產生更多的焦慮與恐慌。
  • 情感表達困難之特質
    正確且適時的理解與表達情緒有助於抒發情緒壓力,並獲得外在支持。然而某些族群並不習慣或無法這麼做,這也會導致他們處在高張的情緒壓力中,承擔較大的心理健康風險。

影響心理健康的「保護因子」

  • 良好的心理韌性:心理韌性可視為個體在危機環境中良好適應的動態過程,這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成功應對和迅速恢復。故提升心理韌性可以提高面對疫情蔓延時的適應力與疫情後的恢復力。
  • 足夠的社會支持:較高的社會支持有助於減少心理困擾和心理疾病發生的可能性。故相關單位應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持,尤其針對特定的高危人群(例如染疫患者、防疫人員、和醫療從業人員)。

如何減輕隔離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面對隔離所造成的心理影響,政府及民眾可以有以下的預防策略:

  1. 相關單位應確保民生及防疫物資無虞,並進行有效的溝通讓民眾理解進而避免恐慌性搶購。
  2. 提供正確的防疫政策資訊,確保資訊的透明度與一致性,並抑制假消息的傳播;民眾適量接觸正確的疫情及防疫資訊,並減少過度暴露於媒體渲染的新聞影音,避免造成情緒上的過度緊張。
  3. 提供足夠的心理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支持,使民眾得以有效緩解情緒壓力,減少恐慌性心理狀態所導致的非理性行為,同時需要避免歧視以保護疫病下的受害者。
  4. 民眾可以透過練習提升自我的心理韌性,例如從事喜歡的活動(看書、追劇、烹飪、園藝、瑜珈、手遊、靜坐冥想等),達到抒壓並轉移對疫情的注意力,讓生活盡可能如常,找到與疫情共處的生活平衡。

面對長期的COVID-19疫情,如同跑一場馬拉松一樣,耗費我們大量的精力與耐力,期盼與大家一起落實生理及心理的防疫策略,照顧自己與他人,陪伴彼此一同抵達終點,度過疫情的考驗。

參考資料
Serafini, G., Parmigiani, B., Amerio, A., Aguglia, A., Sher, L., & Amore, M. (2020).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mental heal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QJ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 113(8), 531-537.
Xiong, J., Lipsitz, O., Nasri, F., Lui, L. M., Gill, H., Phan, L., … & McIntyre, R. S. (2020).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mental heal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文/蔦沐(生醫領域研究人員)

※本文授權自蔦沐。

延伸閱讀

防疫對策/疫情嚴重讓人焦慮害怕!心理師用 5 招照顧防疫心情

疫情起伏讓焦慮感爆發?學「自我安定技巧」提升心理免疫力

居家生活 / 簡單一招改善睡眠品質!研究:擺盆綠色植栽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