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骨質疏鬆症為 65 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四名,其盛行率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但許多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概念,仍停留在是自然老化,無需積極面對,往往等到骨折不良於行才擔心。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雖然大家都知道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危機,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
戴大為說:「許多人直到意外跌倒、導致骨折就醫,才知道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嚴重骨折後,可能導致失能臥床,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家庭造成經濟上的負擔。」
因此,透過簡易七指標了解自己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就能預防勝於治療,避免骨鬆問題上身,遠離骨折危機。
別忽略骨折危機,7 指標找出骨鬆症高風險族群
根據 2021 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 骨密度 T 值低於-3.0
- 最近 12 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 10 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無聲的疾病,建議大家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戴大為提醒,骨質疏鬆症是可以治療的,只要遵循醫囑好好用藥,就能改善。
骨鬆治療選擇多,骨質生成與抑制流失雙管齊下
戴大為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選擇,選擇合適的治療療程,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
根據 2020 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 (AACE) 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
據統計,全台約有 130 萬名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僅 20 至 30 萬人接受骨鬆治療。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更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為再次骨折的極高風險患者提供更積極且更方便的治療選擇。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 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而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
戴大為進一步說明,但有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防止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戴大為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的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以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可以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文 / 黃慧玫、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只要高鈣飲食、補鈣片就好?想補鈣這個時間點最好
預防骨折發生,醫籲:先確定是否有骨鬆?!診斷骨鬆新利器「雙能量 X 光吸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