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認為突破性感染症狀較輕微,也比較不會進入中重症階段,或許有機會減少後遺症的產生,但最新國際期刊《Nature Medicine》研究發現,其實突破性感染仍會產生「長期新冠」相關症狀,國內專家則認為:「更應該正視突破性感染的預防,以及『長新冠』的積極照護措施。」
後遺症表現複雜、表現型態多元
「長期新冠」是疫情過後必須面對得下個重點,研究指出就算是已經完成接種疫苗的人,在突破性感染後仍有風險會產生「長期新冠」相關症狀。
《Nature Medicine》這份研究樣本取自於退伍軍人的健康資料庫,首度探討施打疫苗後染疫確診後,六個月的死亡風險及症狀表現,雖然疫苗降低死亡風險,但未必能減少長期新冠所帶來的困擾。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蔡佩珊坦言:「長新冠牽涉心血管、血液、腸胃、腎臟、心理、代謝、肌肉骨骼、神經及肺部等多重器官,是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症狀。」
後遺症嚴重程度難評估
後遺症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多數的患者併有「疲憊」的症狀。偏偏這些慢性的症狀,對於康復者產生嚴重的生活困擾,可能影響家庭、工作、學業上所扮演的角色,蔡佩珊強調:「目前仍缺乏結構性的症狀評估工具,也因為這個因素,此篇研究並未探討症狀的嚴重度。」
蔡佩珊分析:「在所有長期新冠症狀中,全身衰弱、廣泛性肌肉疼痛、睡眠障礙、焦慮、憂鬱、頭痛及認知功能缺失等神經心理系統的功能性失衡狀態,長期累積後會導致嚴重的身心症,但因短期無致命風險,常易被醫護人員忽略,也造成進行研究很大的挑戰。」
尤其在許多年長者當中,很難識別長期新冠,「挑戰在於,疲勞、虛弱、疼痛、精神錯亂和虛弱加劇等非特異性症狀是我們經常年長者身上看到的情況,有時候家屬可能會解讀成『這只是衰老的一部分。』」維克森林大學老年醫學博士後研究員查爾斯·托馬斯博士分析到。
疫苗效力不應此評斷
如同研究作者中提到,持續改善突破性感染後產生長新冠症狀的預防和照護,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讓民眾更加了解長期新冠,更不能因為疫苗無法減少後遺症就選擇不接種。
即使疫苗未必能減少長期新冠的發生,但不影響疫苗的重要性,蔡佩珊說:「研究結果也不適合直接用來判定疫苗政策的效能,因為疫苗的保護力本來就會隨著施打後的時間而慢慢降低,疫苗成效會受到群體的疫苗施打率、樣本中個案注射疫苗的期程、是否接過受第二、三劑追加疫苗,以及病毒的持續演化與突變等因素影響。」
國內對於康復者後續長期新冠問題,在各大醫院也有提供整合性的服務,只是到底國內有多少康復者有長期新冠問題,至今沒有明確的統計數字。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我有新冠後遺症怎麼辦?該怎麼診斷、掛哪科一次懂
康復後有後遺症要看醫生嗎?長期新冠有兩條件就該就醫
WHO首次公布新冠長期症狀定義!怎麼判斷是不是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