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整理包/重複感染怎麼辦?面對第二次確診症狀、治療、隔離一次明瞭

長達三年的疫情下,幾乎身邊的親友都曾經確診過新冠病毒,但在病毒不斷變異過程中,據指揮中心先前統計,國內重複感染比例從 3 %增加到 5 %,到 2022 年 12 月底重複感染累計已破 10 萬例,感染科醫師坦言:「重複感染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通常二次感染症狀確實都更輕微。」

有症狀就算重複感染嗎?怎麼定義?須符合兩大條件

多數人已有初次感染新冠肺炎的經驗,但若再次看到快篩試劑呈現陽性,難免會有些緊張,到底怎麼樣才算是「重複感染」、「二次感染」?

對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莊涵琄主任解釋:「第二次感染要跟上次感染相聚至少兩週以上,且伴隨症狀惡化,快篩曾經是陰性後來又出現陽性。」醫師會依據這些事實來做判定,如果認定是二次感染同樣會通報給地方衛生局及疾管署,同時開立居家隔離通知、藥物。

目前疾管署主要規範「重複感染」依據時間長短,分為兩類:

  • 距上次感染 14 天起至 3 個月內:原慢性症狀惡化、或出現發燒或有新呼吸道症狀,且 PCR 檢驗陽性且 Ct 值 <27 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並經臨床醫師診斷為「重複感染」者。
  • 距上次感染 3 個月以上:PCR 檢驗陽性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者,原則視為新感染個案。

無敵星星消失了?國外重複感染機率達一成

過往認定重複感染會間隔三個月,但偶爾醫師在臨床遇過僅相隔兩週、三週就再次確診,這類患者通常都是因為工作關係常接觸病毒,像是救護人員、醫療人員、長照機構人員等,所以不見得兩次感染中間一定間隔多久。

民眾最常提出確診過後不是有「無敵星星」,怎麼還不到三個月的保護就又重複感染?亞東醫院感染科劉佳穎主治醫師拿出數據解釋,因為抗體會隨著時間消退,在確診康復後三個個月,約八成左右的人還保有抗體;但當康復超過半年後只剩六成的人保有抗體。

重複感染機率到底多少?雖然現階段國內重複比例上升到 5%,但國外重複感染更高達到一成以上,主要也是因為在病毒株不斷變異情況下,人類的產生的抗體不足以中和新病毒,又再次造成新感染。

重複感染還需要隔離嗎?可以領取抗病毒藥嗎?

即便是二次感染與先前首次感染相同需要隔離,也同樣醫師會評估是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劉佳穎表示:「臨床上遇過患者前年第一波就得過,近期 Omicron 又得到一次,評估患者若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年齡超過 65 歲以上、心肺功能不全、洗腎、免疫功能低下、惡性腫瘤等,醫師都會再次申請抗病毒藥物。」

莊涵琄補充說明:「抗病毒藥物即使面對不同的病毒株,現在的口服、針劑效果都還是很好,唯一不同的是單株抗體角色在面對 BQ.1、XBB 上效果可能會弱化,主流還是以抗病毒藥物使用為主。」若是不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的族群,治療上則以症狀治療為主。

重複感染症狀會比較輕微嗎?哪些常見症狀?

從文獻報告中發現,二次感染患者恢復時間比較快、且症狀會比較輕微,劉佳穎認為:「因為體內還帶有抗體即使效率沒那麼好,仍可以中和掉一部分,讓病毒沒那麼多減輕症狀。」

加上新冠病毒演化方向是朝向「毒性變弱」,雖然變異株傳染加強、毒性卻沒那麼高,即使出現二次感染重症個案沒有當初那麼多。但莊涵琄提醒:「針對多重共病、沒有打疫苗族群,仍發現少數重複感染還是有可能會是重症,只是相對比例比較少。」

指揮官王必勝在 2022 年 12 月的記者會中層透露,「現在重複感染的中重症比例大概是 0.8% ,整體的中重症比例是 0.45 %,確實有比較高一點,而這個差距有可能是因為重複感染者一般來說還是脆弱族群佔多數。」重複感染會出的症狀,主要還是以疲勞、咳嗽發燒、畏寒、喘、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味嗅覺喪失等為主。

唯獨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臨床醫師也觀察到,若是重複感染對於康復後產生 MIS-C 風險提高,且主要好發在男童身上,當孩子康復後出現相關發炎症狀時,必須要儘早就診由醫師判斷。

看更多:《JAMA》:MIS-C 比以前更常見、更嚴重!年輕男童好發機會較高

該如何預防重複感染?

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生活下,勤洗手、戴口罩已成了日常習慣,同時接種次世代疫苗也是很好的保護方式,劉佳穎說:「針對 65 歲以上的老人、免疫不全的患者還要打第四劑,他們免疫系統效力沒那麼高,僅打三劑製造出來的抗體效果沒那麼好。」

即使是年紀輕一般上班族,醫師也建議至少打到第三劑,根據國外研究不論病毒有無變異,打次世代疫苗預防死亡都有九成以上的保護效果,即使沒辦法避免有症狀感染,但可避免重症、死亡。

面對現今國際主流三大變異株包含 BQ.1、XBB、BF.7 ,這幾支變異株也在國內接連檢驗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先前記者會中坦言:「 BQ.1 具有免疫逃脫優勢,有較高的重複感染機率。」若將時間拉長來看,未來重複感染可能會是常態,也確實有可能出現三次、四次以上的感染,民眾既有的防疫好習慣不能忘記。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
諮詢專家: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劉佳穎

文/王芊淩、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次世代疫苗 BA.5、BA.1差在哪?我該打哪種疫苗比較好?
重複感染重症率高 50%!六成民眾確診後持續頭痛腹瀉 「3 招」自我照護
康復者怎麼判別是不是「重複感染」?醫師:一定要有症狀再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