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適逢疫情降級,口罩解封,又將迎來炎炎夏日,因此腸病毒仍蠢蠢欲動。醫師指出,急診時也常聽民眾詢問上吐下瀉是否與腸病毒有關,但其實腸病毒症狀與腸胃並無太大關係,只是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即便沒有症狀,也依然可持續從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 8 到 12 週。
腸病毒屬於小 RNA 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 型、B 型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陳宥騰指出,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腸病毒 71 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D68 型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症狀,包含神經系統症狀及呼吸衰竭等。
腸病毒總整理
腸病毒流行期?開學後恐再出現一波
什麼時候腸病毒最流行?陳宥騰表示,由於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 3 月下旬開始上升,於 5 月底至 6 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 9 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
開學後流行的關鍵,與患者年齡分布有關。陳宥騰說明,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 5 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 90%;在死亡病例方面,也是 5 歲以下幼童最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也提到,腸病毒的確容易在校園、幼兒園、安親班、家庭等地點傳播。
陳宥騰提醒,「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藉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感染。新生兒則可能透過產道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通常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但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長達 8 到 12 週。
腸病毒典型、不典型症狀有哪些?
腸病毒的主要症狀通常不以腸胃道症狀表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申說明,兒童腸病毒的症狀隨著型別不同而改變,常見的是發燒、喉嚨痛、紅疹,若醫師在檢查時發現兒童咽喉出現水泡或潰瘍,便可能診斷為腸病毒典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
不過柯申補充,近期在社區現蹤的腸病毒 D68 型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和典型症狀不同。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則提到,目前最流行的病毒株「克沙奇 A 型」的症狀表徵也比較不典型,喉嚨可能也無明顯潰傷,反而以「全身布滿紅疹」為主,且分布之處不僅限於手腳,軀幹也會有。
另外,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大多不太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反而是以發燒、食慾不佳、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嘔吐為主,但病況進展嚴重時可能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一表認識腸病毒型別與常見症狀
疱疹性咽峽炎 | 手足口病 |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 |
病原體 | A 型克沙奇病毒 | A 型克沙奇病毒、腸病毒 71 型 | B 型克沙奇病毒 |
症狀 | 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 4 至 6 天。 |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 7 至 10 天。 | 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5 歲以下嬰幼兒小心重症
陳宥騰指出,腸病毒感染症並沒有特效藥可治療,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 7 到 10 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但家中若有 5 歲幼童感染腸病毒,父母應謹慎觀察孩子是否出現重症前兆,必要時盡快送醫為佳。重症徵兆包含:
- 嗜睡
- 持續嘔吐
- 手腳無力
- 未發燒時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 肌躍型抽搐(表現像是受驚時的手腳同時肌肉收縮,易發生在兒童將睡未睡之際與熟睡時)
腸病毒疫苗是什麼?怎麼選?打了就不會再得嗎?
目前台灣有兩支取得藥證的腸病毒 71 型疫苗,可有效防止感染腸病毒。至於要不要打、該挑選哪一支給小朋友打也是家長常見的問題,專家解答「主要選擇還是在家長,可以考慮打針的劑數。」(點我看更多:一表看懂國內兩款腸病毒疫苗差異!何美鄉:越早打越好)
不過腸病毒 71 型疫苗已於 7 月開打,吳昌騰再次強調,「腸病毒 71 型疫苗僅防止腸病毒 71 型,對於其他型別的病毒並不會形成保護。」也就是說即便打疫苗,仍有感染腸病毒的可能,且現在社區所流行的病毒株為克沙奇 A 型,建議家長仍須建立正確認知才避免誤會。
腸病毒請假幾天?停課標準?
現在開學剛好是腸病毒流行季,家長對於請假或停課標準難免有疑問。對此衛生福利部指出,由於腸病毒是發病後一周內的傳染力最強,原則上希望病童可以在家好好休息至少 7 天,或直至無發燒現象。各縣市停課標準可參考「學校容易交叉感染!孩子得腸病毒要請假嗎?各縣市腸病毒停課標準一次看」。
腸病毒 10 大日常預防、消毒方法與技巧
無論是感染腸病毒的患者,或是健康的民眾都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來預防腸病毒,包括必要時請假在家休息、環境或玩具經常定時清洗和消毒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出 10 大預防守則如下:
-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
-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 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
-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疾管署提醒,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 500 ppm 濃度的漂白水;如果是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品或表面,則建議使用 1000 ppm 漂白水。此外環境消毒時,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只需針對常接觸物體表面、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即可,而清洗完畢的物體記得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李亮瑾 2 寶患腸病毒!全身紅疹、食不下嚥怎麼辦?家長照顧策略一次看
九成兒童一周喝一杯手搖飲!小心含糖飲料造成肥胖、影響身高,3 大危害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