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食藥署公布每日進口食品進行輻射殘留檢驗結果,繼今年六月中旬,愛知縣的越桔萃取物驗出和輻射超標,六月下旬又有一批從日本鹿兒島進口的抹茶粉被驗出銫-137 殘留,並勸說讓業者退關。
根據食藥署的最新報告指出,這次驗出的鹿兒島抹茶粉劑量達 0.7 貝克/公斤,雖然沒有超出法定標準,但食藥署已經勸說讓業者進行退關或銷毀,避免國人擔憂。
核食吃下肚對健康的危害在哪?
談到核食很多民眾都很緊張,台北榮民總醫院核醫部住院總醫師姚珊汎指出,目前民眾最容易接觸到放射性物質的來源,除了醫療的放射性治療與檢查之外,第二就是從自然漸環境與飲食中攝入。
目前醫療所使用的核輻射物質半衰期都非常短,而且民眾不會經常治療或接觸,許多輻射物質十天內就能代謝完畢,但像是福島核災後,存在於日本當地的核輻射物質,有數十多種。
其中碘-131 半衰期為 8 天,屬於人工核分裂產物,正常情況下不會存在自然界,攝入人體後會積聚在甲狀腺處造成危害;另外銫-134 或銫-137 半衰期可長達 30.17 年,且容易溶於水中一輩子無法排除。
輻射核食品數字不超標就沒事?
目前食藥署對進口食品監測,也以碘-131、銫-134 或銫-137 這幾項核輻射物質為指標,並訂定核輻射含量的規範,對於超標得進口食物一律採取銷毀,若含有微量核輻射物質,則採取勸說退關的方式。
兩種方式不會讓含有微量輻射的進口食品進到台灣,消除民眾對食品安全的疑慮。姚珊汎指出,以核輻射的半衰期模型與公式計算,若不小心被吃進體內含有微量輻射物質在極低的食物,對身體的危害不大。
目前在國際或國內的原子能委員會也訂有官方指引,針對國民輻射劑量評估,針對不同的輻射物質,例如有的可以代謝、有的不能代謝,訂定可以容忍且合理的標準,而不是一視同仁要求零檢出。
另外針對嬰幼兒對於輻射的標準也會比成人更加嚴格,目前台灣的法規相較於其他國家的規定也較為嚴格,因此不用過於擔心。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