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腹瀉、肚子絞痛竟是「抗藥性壞菌」做怪!怎麼了解自身腸道菌相

腸道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一旦腸道菌相失衡小心引起各種疾病!一名 41 歲的曾先生工作壓力大、天天外食,長年都有腹部絞痛、腹瀉的困擾,後來經檢查才發現腸道內有「困難梭狀菌」,醫師解釋:「這種菌多因抗生素使用造成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腸道發炎而經常腹瀉。」好在經過飲食調整,調整菌群平衡,終於改善多年的腹痛問題。

腸道菌相隨著身體變化改變!別讓害菌引起疾病

人體中約有 40 兆的細菌微生物,這些腸道菌群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共生夥伴,如今隨著醫學的進展也發現,腸道菌群分爲有益菌、中性菌及有害菌,當腸道菌相失衡時會帶來各式各樣的疾病。

檢驗醫學中心院長薛博仁進一步解釋:「常見有益菌為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中性菌是數量較多的菌種,細菌屬性會隨著身體變化而改變,另外還有容易引發疾病的困難梭狀菌和沙門氏菌,這些便是有害菌。」以下為常見的腸道菌類別:

  • 益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
  • 中性菌:糞鏈球菌、脆弱類桿菌、厭氧性鏈球菌、酵母菌、黴菌
  • 害菌:困難梭狀菌、沙門氏菌、糞腸桿菌、曲狀桿菌

常使用抗生素須留意「困難梭狀桿菌」

細菌屬性會隨著身體變化而改變,若是害菌變多容易引發疾病,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像是困難梭狀菌全台盛行率約 1-5 %,是導致急性或持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研究發現住院病人因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腸道正常菌叢減少,住院者的困難梭狀菌盛行率高達 20%。」

一旦困難梭狀桿菌開始大量繁殖,會造成腸道不適發炎,長期下來還會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

林文元提醒:「民眾長期倚賴一般抗生素治療身體發炎等問題,可能導致整體腸道的細菌數量、多樣性與豐富度迅速下降,尤其對於缺乏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基石細菌如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有害的潛在病原體隨之增加,引發其他的感染疾病。」

五大族群該多了解自身腸道菌相

一般民眾該怎麼了解自己的腸道菌相?一般來說,腸胃檢查分為「侵入式」與「非侵入式」,以非侵入性的糞便採檢,其往往受到病原菌量太少而無法培養病菌,或是因為可檢測閾值太低致使 PCR 檢測為陰性

薛博仁說:「中醫大附醫智腸檢,是以細菌基因進行第三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腸菌相分析,對腸道菌叢進行高精密與多元檢測,來分析腸道菌叢組成與發現潛在的腸菌叢群落結構變化,依據腸道菌比例預測相關疾病風險。」

至於哪些族群適合做此方面檢測,醫師提醒五大對象要留意:

  1. 患有消化系統異常症狀族群
  2. 患有代謝症候群、自身免疫等疾病高風險族群
  3. 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療後族群
  4. 體重管理.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族群
  5. 健康優化追求族群

另外,腸道菌相也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像是頻繁腹瀉的曾先生發現困難梭狀菌造成腹瀉問題,多吃益生菌及多攝取高纖食物,有效調節菌群平衡,治療三個月後再次檢查,發現已不再檢出困難梭狀菌,且其他各菌群比例也有明顯優化。

想要健康腸道菌相就從飲食留意開始做起,薛博仁提醒:「例如喜歡吃壽喜燒伴隨食用生雞蛋,可能容易有沙門氏菌的感染,或是家裡的飲水來源不乾淨,也容易導致有類志賀鄰單胞菌的潛伏,腸道也需要定期健康檢查,提高健康生活品質。」

薛博仁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諮詢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薛博仁
諮詢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

延伸閱讀
帕金森氏症可能源自腸道!出現長期便秘、手抖、肢體僵硬 3 前兆快就醫
間歇性斷食也可以降低高血壓!《循環》:重組肚子內的腸道菌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