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心衰竭病人靠一「新療法」成功活命 主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治療新選擇

過去曾接受過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病患,若再發生瓣膜狹窄而需要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前評估若發現冠狀動脈開口阻塞風險高的時候,傳統上只能用支架做冠脈保護(snorkel or chimney stent),但此方法發生支架再塞率的風險極高。亞東醫院引進世界最新的「BASILICA瓣膜切割術」應用於瓣中瓣主動脈瓣膜治療,可以大幅地降低併發症及死亡率。

亞東醫院經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發表國內首例以「BASILICA瓣膜切割術」用於經導管瓣中瓣主動脈瓣膜置放術的案例。收治該名病例的亞東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表示,77歲的黃先生,2015年出現體力退步、呼吸困難水腫,確診為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接受手術後,2022年又逐漸變喘、全身水腫等症狀。

由於黃先生2015年曾接受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加上年齡及條件符合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的規範,醫療團隊決定替他進行TAVI,但術前電腦斷層3D模擬評估中,發現有極高的風險會發生冠狀動脈開口閉塞的併發症。依照過去文獻統計的住院中死亡率更高達50%。

BASILICA瓣膜切割術比傳統支架預後更好

醫療團隊經充分討論之後,決定為黃先生進行技術複雜且困難的BASILICA瓣膜切割術。許榮城強調,此手術主要是利用導絲通電穿刺與切割舊的瓣膜葉片,讓新支架瓣膜張開時不會影響到冠狀動脈的開口及血流,其療效及預後優於傳統的支架保護,而且可以減輕病人額外負擔支架的費用,可作為主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新治療選擇之一。根據亞東醫院統計,1000名接受TAVI的患者約有100名病患屬於高風險族群。

許榮城強調,BASILICA瓣膜切割術非常困難且複雜手術,病人在經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的合作下,手術相當順利且追蹤至今已超過一年半,症狀及心臟功能皆獲得完好的改善。黃先生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非常感謝亞東醫院團隊,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改善,可以繼續好好陪伴家人,享受精采的人生。」

許榮城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心臟瓣膜有什麼功能?

心臟瓣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控制血流的方向。但隨著老化、疾病等因素,會使得瓣膜受損。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和鈣化為老年人常見退化性心臟疾病,平均發生在 80 ~ 90 歲,根據統計,台灣75歲以上,每8個人就有一人患有心臟瓣膜疾病。

心臟瓣膜如同家中大門,若年久失修,就可能出現無法關緊、蛀蟲侵蝕、門閂卡住等情況,造成血流通行不順暢,若情況嚴重還可能增加心臟衰竭、猝死等風險。主動脈瓣膜鈣化和狹窄最危險的是,難以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即使出現胸悶、疲勞、走路會喘等症狀,多數人會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

何種治療方式最好?

當主動瓣膜發生鈣化和狹窄時,主要治療方式就是換掉主動脈瓣膜。亞東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日新表示,目前治療方式分別為:

  • 外科手術置換稱為SAVR (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

由於年紀較長的長者、共病多,或是傳統外科手術風險較高的病人,醫療團隊會建議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病人或家屬也可藉由醫院提供的醫病決策共享(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黃日新強調,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TAVI),目前有條件限制的全額健保給付,需要由心臟團隊(Heart team)藉由術前檢查評估風險。此術式主要是藉由導管介入的技巧,將新的生物支架瓣膜,透過鼠蹊部動脈血管或是藉由其他替代血管進入,輸送至主動脈瓣的位置,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即可置放完成。

TAVI的傷口小,僅約0.6 公分,術後相對恢復快,約術後第2天至第7天出院。風險因病人解剖構造不同而略有不同,可能的風險有傷口穿刺部位出血2%,缺血性中風1%,節律器置放的風險約5-10%,因手術而導致死亡的風險小於2%。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退化性疾病,病人會出現喘、胸悶、下肢水腫、疲倦、暈倒等症狀,如果不治療死亡風險高。許榮城呼籲病人應正視疾病,盡快就醫評估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

黃日新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專任主治醫師、亞東醫院周邊血管治療中心主任、亞東醫院手術室主任

文/邱玉珍 圖/黃懷賢

諮詢專家:亞東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亞東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