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該不該?

黃聖筑、許嘉真/綜合報導

癌症長年盤據台灣十大死因榜首,中央健保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05年的癌症醫療費用總支出為845億元!這樣的天文數字,22K低薪族要上32萬年的班,等同摩洛哥出土智人的化石鑑定年份。

在「對抗肺癌,政府還能做些什麼?!」的文章中,呼籲政府能參考日厚生省,推動胸部CT(電腦斷層掃描)健康檢查車巡迴駐點之德政,利用CT檢查,可早期發現癌症及早治療,「自然」可降低死亡率。其中,「癌症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發現!」預防勝於治療的的健康意識是一般大眾所認知而接受的,但其實各國的醫療機構,如:美國醫生聯合會、美國預防醫學專門委員會,日本厚生省、日本癌症協會都就癌症篩檢問題爭議多年。

爭議的關鍵?

癌症篩檢有其優缺點;優點如前述,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而缺點是,假陽性、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假陽性,簡單來說就是健康的人被診斷為不正常;過度診斷是指,一些健康者因為進行了費時費力的診斷,反而帶來了其他的併發症;而過度治療可能會為病患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及痛苦,並造成對醫療資源的浪費。

哪些篩檢無效?

胰腺癌:一般胰腺癌的癌細胞發展過於快速,所以發現時都幾乎是晚期,根據報告,想透過篩檢,試圖早期發現胰臟長期都是失敗的。

前列腺癌、甲狀腺癌這類的癌細胞,特徵為進展非常緩慢且癒後良好,早期發現的價值性不高,反而有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的風險。

卵巢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曾在2011年發表卵巢癌篩檢與不篩檢組,因卵巢癌導致的死亡率並沒有差別。在假陽性族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們為了確診進行外科手術,其中又有超過百分之十五的人,出現嚴重併發症。因卵巢深處盆腔內,通常確診所用的組織活檢很難完成,在追加如核磁共振的檢測也不能確診的情況下,就只能做卵巢摘的手術了。

此外,發病率極低的癌症不適合定期篩檢,因為檢測會增加假陽性的誤診率。進而導致過度診斷與治療的情況發生。

那些篩檢有效?

為了避免篩檢帶來的假陽性、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等缺點。因此,通常建議某類癌症高風險國家或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

肺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於(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55歲~74歲重度吸菸者每年進行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相較傳統的胸部X光檢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自兩千年起,日本積極推動胸部CT(電腦斷層掃描)健康檢查車,巡迴駐點於各區域的市公所和診所,甚至是偏鄉區域。使日本同年肺癌患者第一期的確診率有台灣的兩倍,而第四期的檢出率卻只有台灣的一半!

大腸癌子宮頸癌、乳腺癌:史丹佛大學曾經在2015年1月的《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回顧所有隨機對照及實驗所研究的19種疾病39種篩查體檢專案,只有腹主動脈瘤的定期超聲波檢查、乳腺癌的鉬靶檢查、大腸癌的潛血和乙狀結腸鏡檢查符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基於此原因,醫療發達的美日,都對一般民眾推薦此三種癌症的篩檢。

胃癌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因其環境、飲食習慣、基因及家族病史導致胃癌發病率很高,這幾個國家皆推薦一般民眾進行胃癌篩檢。

該如何選擇篩檢?

對於無家族遺傳性或特殊疾病風險的一般民眾,為避免假陽性、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等問題,可依照衛服部及專業機構的體檢指南進行篩檢;若個人對於某癌症有疑慮,建議跟專業的醫生商討後,再決定需進行的篩檢項目。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癌症篩檢與否,雖然和個人的價值觀和是否為高風險族群有絕對的關係。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針對癌症篩檢個項目的必要性,需要政府相關單位聯合醫療機構,就醫療資源是否浪費?民眾如何評估自身為高風險性族群?權衡利弊風險,制定癌症篩檢指南及免費癌症篩檢項目政策。

舉例來說:肺癌已為死亡率第一的新國病,是否參考他國,制定更有效的免費篩檢政策?而發病率低的癌症,為早期發現一個患者,會對不必要的群眾進行體檢,也是一個問題。而就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看來,目前大多數國家都推薦子宮頸癌、大腸癌和乳腺癌的篩檢;亞洲國家還會推薦胃癌篩檢項目,而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推薦甲狀腺癌篩檢。

此外,為解決癌症篩檢的問題,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專一性,開發不需手術,不會傷害也能做出正確診斷的方法,是未來的趨勢,也為美日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重點。呼籲政府可以推動發展,提升癌症篩檢準確度的生醫產業。一方面,可以解決目前生技醫藥人才,大材小用的就業窘境,帶動國家經濟轉型;另一方面,若成功研發新穎的癌症篩檢法,更可解決十大死因的問題,造福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