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將拔管考慮氣切!醫師:就是有好轉啦…一次搞懂插管跟氣切是什麼!

根據《蘋果》報導,為了防止劉真嘴鼻潰爛,醫師已經評估幫她拔管,讓劉真自主呼吸,不過如果失敗的話,可能要考慮氣切。大家看到拔管、氣切,可能會以為劉真的病情加重了,但是醫師指出,如果開始考慮自主呼吸,代表病人「有好轉啦」!

在急診病房中,「脫離呼吸器」,也就是拔管,本來就是醫師的治療目標,也是家屬的期待。雖然呼吸器可以協助病人維持生命,但是從口鼻插入管路,久了會導致病人口鼻潰爛,因此原則上不會讓使用呼吸器的時間超過3週以上。

就是「要好轉了」才會考慮拔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李明安指出,如果醫師經過評估之後,考慮拔管,代表認為病人已經可以不用仰賴呼吸器,可以自主呼吸。肺部跟心臟功能息息相關,如果劉真本來就沒有肺部問題的話,現在心臟功能穩定,傳出評估要拔管,反而是好消息。

至於如果自主呼吸失敗要氣切,也屬於正常的操作模式。李明安解釋,如果拔管之後,發現病人的血氧指數超過 90,或是呼吸越來越急促,代表還是需要外力協助。醫療上,通常預估病人需要使用呼吸器超過 3 週以上的話,多會建議將插管改成氣切。

劉真近日因為心臟疾病住院/圖片來源:劉真臉書

別窮緊張!先來搞清楚「插管」跟「氣切」到底是什麼

3 種情況下會考慮呼吸插管

醫療上的「插管」處置很多種,在呼吸道方面,指的是插入呼吸管,又稱為「氣管內插管」,經由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聲門和聲帶再進入氣管,一般會依據病人病情狀況接上呼吸器幫助呼吸。 一般來說,有 3 種情況會需要插管:

  1. 急救:在施行心肺復甦後,若病人沒有辦法自行呼吸,會進行氣管插管,持續進階急救。
  2. 一般手術全身麻醉插管的病人,通常在術後就可立即拔管或在加護病房觀察至病情穩定後即可拔管。
  3. 加護病房或病房的病人,因肺炎感染或其他疾病的病情惡化導致呼吸衰竭,需接受插管使用呼吸器支持呼吸,隨著治療有些病人能漸漸穩定恢復自行呼吸,但有些病人的狀況愈來愈差,無法回復。

如果氣管內管插管時間過久,容易造成口腔潰瘍或出血、氣管潰瘍、氣管狹窄或聲帶受損等併發症。因此,只要能夠自主呼吸,或是評估需要 3 個星期以上,就會拔管,或是考慮改做氣切。

圖說:危急情況下,會先用插管應急。/照片檔 ID:529415384

超過 3 星期需考慮「氣切」,但氣切才不是不能講話呢

什麼是「氣切」呢?它的全名是「氣管切開術」,或是「氣管造口術」,也就是在氣管切開一個約 2 公分的開口,然後放入一個約 6~7 公分長的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

氣切的目的是為了取代氣管內插管,好讓病人藉由這個較短的通道呼吸與抽痰,更可以降低長期插管對口腔及喉嚨的損傷。

許多人聽到「氣切」就搖頭,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重症加護室護理長廖淑表示,民眾聽到氣切就直覺擔心不能說話,「甚至擔心喉嚨挖一個洞,不能保有死留全屍而拒絕。」但其實,氣切者只要戴上發聲閥,就可以順利說話跟進食,跟大家既定的錯誤觀念有非常大的落差。

近年來,臺灣呼吸照護慢性病房增加 4 倍,其中約有 69% 的患者也需插管治療及後續氣切決策。醫師呼籲,大家必須先了解呼吸相關醫療行為,別按照字意窮緊張,或是因為既定印象,拒絕最佳的治療方式。

文/林以璿、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劉真心臟手術後病危/容易累、胸悶、喘?15%的人有瓣膜脫垂問題而不自知
劉真心臟手術急裝葉克膜!「瓣膜狹窄」20歲後越晚開越危險!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這種超像肺炎的癌症最愛找「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