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用食物來獲得滿足?出現這5現象原來是情緒帶來的影響!

「當人們在身體尚未感到飢餓時吃東西,代表食物對他們而言有其他用途,而不是把食物當作滿足身體所需的東西。他們利用食物來滿足另一種飢餓感—情緒上的飢餓感、心理上的飢餓感,或是精神上的飢餓感。」─潔寧.羅絲(Geneen Roth)

有一種進食叫做「情緒性進食」

我們都和食物有種情緒上的連結關係,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情緒性進食是利用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吃東西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性飢餓感而已,也會利用食物來滿足我們的情感所需。

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或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像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這是我們一出生就學習到的習慣,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和父母的擁抱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開始把食物與安慰及安全感劃上等號;這些早期經驗塑造了我們對於食物和情緒之間關係的理解。

出現這5情形都是情緒惹的禍

情緒性進食就是利用食物來讓自己心情變好的行為

如何得知自己正在情緒性進食?以下列舉幾項你或許體驗過的方式:

1. 情緒性飢餓感來得突然,不會慢慢累積;感覺就像急需抓癢的癢感。
2. 你會渴望吃特定食物,像是披薩或巧克力。
3. 吃東西吃得心不在焉,即使沒有讓你分心的事物也會這樣。
4. 你真的很想吃東西,即使你現在感到充分的飽足感。
5. 情緒性飢餓感通常會讓你感到後悔、羞恥或有罪惡感。

但這些並非絕對正確的規則;如果你正專心於工作或正在看最愛的樂團表演,生理性飢餓感有時也會突然洶湧而來。你偶爾也會對特定食物有所渴望,因為你的身體知道它想要什麼樣的養分;你可能會在晚餐後仍想吃些點心,因為這是你培養出來的習慣,而且也有各種其他原因讓你在吃東西後會懷有罪惡感。(當然,有罪惡感不該是吃東西後的正常反應!)

情緒性進食的名聲向來不太好,會被視為軟弱、缺乏意志力或無法「控制情緒」。但我認為我們不應這樣隨便地排斥情緒性進食,反而應該進一步了解背後來源和機制。畢竟,我們的心理及情緒健康和我們的生理健康一樣重要。

不用排斥情緒性進食,而是進一步了解背後來源

別用食物來安慰自己

更為人熟知的一個例子就是「安慰食物」(comfort food),這是一種能同時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安慰食物的存在很合理,也已有研究人員在不同背景設定下對之進行研究。

有人定義出 4 大類的安慰食物有懷舊食物、放縱食物、便利食物以及生理性安慰食物。一種食物甚至可以被分到不只一個分類中

每個人所認定的安慰食物各有不同,這要依我們的成長背景、文化以及成長過程的經歷而定;但所有安慰食物的相同之處,就是對我們情緒狀態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幫助我們減輕壓力、孤獨、憤怒和憂懼等負面情緒。

食物在我們的快樂與心理健康狀態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回想上一次你感到悲傷、快樂、有壓力或孤單的時候,我敢打賭,其中一定有食物的身影。食物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而我們的心情也會影響食物的選擇。了解食物會對心情造成怎麼樣的影響,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減少因情緒而吃太多的情況。

* 內容摘自《不節食更健康:英國營養師帶你破除減肥迷思,善用直覺飲食,培養身體自癒力》,作者為琵克希‧特納,時報出版出版。

責任編輯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情緒與癌有關!8種與心理情緒有關的癌症

手指的秘密,按摩手指可以舒緩這些情緒

明明休息了腦袋卻還是停不下來?泡澡、唱KTV有助快樂賀爾蒙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