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幸茹/綜合報導
「你打流感疫苗了嗎?」這應該是目前有關健康最熱門的話題,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觀望。
「打疫苗要不要錢?」「打了還會不會得流感?」「有沒有副作用啊?」⋯⋯這一連串的問題,就是讓流感疫苗還沒有完全普及的原因。
事實上,流感是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徵的流行疾病,疫情的發生通常具有週期性,臺灣地區位處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雖然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但仍以秋、冬季較容易發生流行,流行高峰期多自12月至隔年1、2月份進入高峰。
由於流感在臺灣好發於冬季,尤其自10月開始病例逐漸上升,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後才會逐漸下降,秋冬換季時節就是流感及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達到高峰的季節;因此,越早開始防治,就容易避免感染後合併嚴重併發症或死亡之風險。
10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就開始免費施打了。由於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我國使用公費的三價疫苗都是依照WHO每年對北半球建議更新之病毒所組成,也就是說每一年打的流感疫苗裡的疫苗株成分會不同,而且在接種四到六個月後的保護效果就開始下降,保護力一般都不超過一年,所以才會建議國人每年須接種一次,這也是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
很多人以為「打了更容易得到流感」,而拒絕打疫苗,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流感疫苗是「不活化」疫苗,接種後不會造成流感感染,是因為流感病毒很容易突變,所以在接種後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流感,才有這樣的錯覺。
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學齡前幼童流感疫苗施打率約只有3成,形成防疫缺口。
每一年的流感季節,最容易感染的族群就是兒童,每次流行的過程都是在學兒童感染人數先上升,請假學童的比例升高; 經過一、兩週之後,成人感染人數接著上升,最後嬰兒與老人因流感相關疾病的住院率也開始提高。
那既然不是100%預防,那為什麼要白挨一針?
流感的重要性是因為它爆發時會快速流行、散播範圍廣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爆發流行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所以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這樣聽起好像就不關其他族群的事,但是因為流感病毒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的侵襲性很高,因此校園常形成流感傳染源,雖然國小至高中職的學生並不是感染流感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高危險群,但研究中發現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可降低社區整體流感死亡率與家中孩童的流感嚴重度,進而間接保護其他高危險族群。
今年公費疫苗可免費施打的民眾又擴大範圍了,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公費身份,符合者可攜帶健保卡前往全國3,000多家合約醫療院所或各地衛生所接種公費流感疫苗。
*今年新增:新手爸媽(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托人員
嬰幼兒是流感高危險群,但因6個月內嬰兒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增強親近照護人的保護力來保護嬰幼兒,故以上兩種族群為適用施打對象。
那不符合接種資格的人咧?
成人雖不在公費流感施打的給付範圍內,但是若之前得過流感,或工作場合需接觸群眾, 或家中有六個月內小寶寶的成人,都建議施打自費流感疫苗,不管是三價還四價疫苗都可以,保護自己,更是保護家人!
另外,提醒大家今年採購的四價疫苗數量較去年增加,自費疫苗價格約800到1000元左右,目前由衛福部食藥署進行檢驗封緘程序,10月底前可以鋪貨完成,方便民眾自費施打,要接種時可先電話詢問家裡附近各醫療院所是否有存貨再前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