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難以啟齒的隱疾「痔瘡」 該怎麼辦?這9種人是高風險群

istock 照片檔 ID:627233020

阿玲最近有個困擾,就是她發現她排便的時候會有鮮血,然後坐在椅子上時肛門處也會出現疼痛,她想自己是有痔瘡了,但是要她去看門診內心裡總是覺得很尷尬,因為是在私密處,很難大咧咧讓其他人來看,就算是醫生也一樣,所以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痔瘡藥膏使用。

痔瘡通常會出現在這9種人身上

  • 不良的排便習慣,如便祕、腹瀉。
  • 常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
  • 膳食纖維及水分攝取過少。
  • 喜愛吃辛辣食物。
  • 常會久站、久坐。
  • 酗酒及肝病病人
  • 從事激烈運動。(因運動時血管擴張,讓血液堆積在肛門口,導致靜脈破裂出血。)
  • 有吸菸習慣。(會引起便秘。)
  • 有潰瘍病史者。(排便習慣會改變。)
  • 懷孕。(腹部壓力增加)

那痔瘡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簡單來說,是因爲肛門長期地用力不當,當肛門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使得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又因黏膜承受太大的張力,長久下來就會造成黏膜和肛門周圍皮膚的脫垂。

所以常常會造成肛門用力過度的情形,也就是長期便秘,是造成肛門壓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加上年紀漸增,身體組織會開始鬆弛、增生,也增加了痔瘡發作的機會,而其他會引起痔瘡的相關危險因子如同上列所示,都屬於不良的生活型態所引發的。

痔瘡不是後天長出!是每個人都有的身體組織

其實每個人都有痔瘡組織,它其實是一種軟組織,在醫學上稱為「肛門軟墊(anal cushions)」。有別於大家的舊觀念,以為痔瘡是靜脈曲張或是血管增生造成的,肛門軟墊的說法被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等 3 個結構所構成,而它的功能是擔任把關工作,以避免直腸裡的糞便隨意溢出。

痔瘡會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等 3 種,是用它們生長在齒狀線的哪個位置而定的。「齒狀線」就位於在痔瘡組織與直腸交界處,若在齒狀線以上的痔瘡就是內痔 ; 在齒狀線以下就是外痔,如果同時發生就稱為混合痔。

痔瘡又可被分成四個等級:
第一級:沒有明顯的突出。
第二級:痔瘡雖有脫垂但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是有脫垂,排便完必須用手才能推回去。
第四級:痔瘡無法推回,混合血栓、血塊。

痔瘡該如何治療?

原則上痔瘡是否需要治療,會依照個人的嚴重度及需求而定。就像有些人是第四級,但本人覺得還可以忍受他就可以選擇不治療;有些人可能只有二級,但每次上完廁所都會流血,甚至有案例是因為流血量多導致貧血而需要治療。

通常第一、二級痔瘡,會採用飲食改善、溫水坐浴、塗抹藥膏等方式來治療 ; 第三、四級痔瘡,除藥物治療外,嚴重的話就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去除病灶,如硬化劑注射、冷凍電燒法、痔核結紮法(橡皮筋結紮)、手術切除法。

不過,痔瘡治療好後若沒有改變生活習慣,痔瘡還是會再度復發,所以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擺脫痔瘡這個令人尷尬的隱疾啊!

預防痔瘡有7大原則

  • 保持排便順暢,多吃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並多喝水(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體重 × 30 毫升)。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久坐與過度疲勞的工作壓力。
  • 上廁所不滑手機、看報章雜誌等,如廁時間最好不超過 5 – 10 分鐘,不要長期用力解便。
  • 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
  • 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排便後可用溫水沖洗肛門。
  • 保持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 避免辛辣、酒精、濃咖啡、油炸、花生等刺激性食物。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