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玲最近有個困擾,就是她發現她排便的時候會有鮮血,然後坐在椅子上時肛門處也會出現疼痛,她想自己是有痔瘡了,但是要她去看門診內心裡總是覺得很尷尬,因為是在私密處,很難大咧咧讓其他人來看,就算是醫生也一樣,所以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痔瘡藥膏使用。
痔瘡通常會出現在這9種人身上
- 不良的排便習慣,如便祕、腹瀉。
- 常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
- 膳食纖維及水分攝取過少。
- 喜愛吃辛辣食物。
- 常會久站、久坐。
- 酗酒及肝病病人
- 從事激烈運動。(因運動時血管擴張,讓血液堆積在肛門口,導致靜脈破裂出血。)
- 有吸菸習慣。(會引起便秘。)
- 有潰瘍病史者。(排便習慣會改變。)
- 懷孕。(腹部壓力增加)
那痔瘡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簡單的說,是因爲肛門長期地用力不當,當肛門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使得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然後又因黏膜承受太大的張力,長久下來就會造成黏膜和肛門周圍皮膚的脫垂。
所以常常會造成肛門用力過度的情形,就是長期便秘,是造成肛門壓力上升的原因,另一面加上年紀越漸增,身體組織會開始鬆弛、增生,所以增加了痔瘡發作的機會,而其他會引起痔瘡的相關危險因子如同上列顯示,都是些不良的生活型態所造成的。
痔瘡不是後天長出 每個人都有的身體組織
其實每個人都有痔瘡組織,那是一種軟組織,醫學上稱之為「肛門軟墊」(anal cushions)。有別舊觀念覺得痔瘡是靜脈曲張或是血管增生造成的,肛門軟墊的說法被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等3個結構所構成,而它的功能是擔任把關工作,避免直腸裡的糞便隨意溢出。
痔瘡會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等3種,是用它們生長在齒狀線的哪個位置而定的。「齒狀線」,位於在痔瘡組織與直腸交界處,若是在齒狀線以上形成的痔瘡就是內痔 ; 在齒狀線以下形成的痔瘡就是外痔, 如果同時發生就稱為混合痔。
痔瘡可被分成四個等級:
第一級:沒有明顯的突出。
第二級:痔瘡雖有脫垂但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是有脫垂,排便完必須用手才能推回去。
第四級:痔瘡無法推回,混合血栓、血塊。
痔瘡的治療
原則上痔瘡是否需要治療,會依照個人的嚴重度及需求而定,就像有些人是第四級,但本人覺得還可以忍受的話他就選擇不治療;有些人可能只有二級,但每次上完廁所都會流血,甚至就有案例是因流血流到貧血而需要治療的。
通常第一、二級痔瘡,會用飲食改善、溫水坐浴、塗抹藥膏等方式來治療 ; 第三、四級痔瘡,除了藥物治療外,嚴重的話就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去除病灶,如硬化劑注射、冷凍電燒法、痔核結紮法(橡皮筋結紮)、手術切除法。但是痔瘡治療好後卻沒有改變生活習慣的話,痔瘡還是會再度找上門,所以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擺脫痔瘡。
預防痔瘡有6大原則:
- 保持排便順暢,多吃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並多喝水(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體重×30毫升」。)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久坐與過度疲勞的工作壓力。
- 上廁所不滑手機、看報章雜誌等,時間最好不超過5-10分鐘,不要長期用力解便。
- 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
- 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排便後可用溫水沖洗肛門。
- 保持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 避免辛辣、酒精、濃咖啡、油炸、花生等刺激性食物。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