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大腦更靈光?竅門竟是「非慣用手」滑手機

每個人都有慣用手。可能是小時候大人教我們「拿筷子時,哪隻手比較順,就是慣用手」的關係吧。你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呢?據說,大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右撇子。

到底為什麼會有「慣用手」呢?

其實所謂慣用手,這個概念是人類特有的。像貓、狗,或者黑猩猩、大猩猩等類人猿,都沒有慣用手。

為何只有人類才有慣用手?這一點跟我們的大腦有很深的關係。依據近年的研究,大腦的非對稱性應該與其相關,認為「左腦司語言,因此掌管右手寫字」。依照我們的意志行動,稱為「隨意運動」。接受大腦皮質上運動中樞的刺激,肌肉因應某種目的而收縮,做出有意識的運動。

由於能隨意運動,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還有臉部肌肉、眼睛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可以依照我們的意志自由活動。如此不只達成按照自我意圖行動的目的,更能透過說話、表情等表現,建立起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隨意運動首先要賦予動機。好比酷暑時,透過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炎熱,並把這個訊息傳到大腦的感覺中樞,使大腦知道天氣熱。由於感到熱,為了打開冷氣,我們必須決定最有效率的手部活動順序。

大腦的額葉有個叫「運動輔助區」的地方, 在這裡建立運動的程序。

首先,運動輔助區對一個叫「初級運動區」的地方下指令,初級運動區忠實地將指令傳遞給脊髓的運動神經。我們便伸手拿起遙控器,按下開關按鍵。冷氣機開始運作,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器會感應到氣溫變化,將「真舒服」、「還是很熱」、「太冷」之類的訊息傳回大腦,大腦再來決定是否要改變冷氣機設定的溫度。大腦使用廣泛的網路,讓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而做出適當的動作。

當我們要寫字時,大腦怎麼運作呢?有沒有寫錯字,字寫得好不好,這些資訊會傳遞到視覺區。假如寫錯字,就會對手指下達新的運動指令,要求更正。這時重要的是叫「前運動區」的地方。前運動區根據感受到的資訊,做出相對應的動作,以及與該動作相關之企劃、準備,傳送到運動區,實際執行該動作。

使用「非慣用手」,活化大腦

使用慣用手比非慣用手容易活動。與其說是隨自己的意志,不如說好像能夠自動執行似的。例如慣用右手的人,倘使用左手拿筷子的話,會變得像外國人一樣笨拙,無法自由地夾菜。

經過我們研究,發現非慣用手比慣用手缺乏自動性的運動,更需要讓運動皮質興奮,讓運動相關領域活化。這項研究以健康的年輕成年人為對象,被研究者以自我節奏(隨意運動)及外在節奏(配合聲音運動)做出複雜的動作,能讓平常不曾使用的非慣用手運動。做完複雜的手指運動之後,經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影檢查,發現不論以自我節奏或外在節奏運動,都可以使不同的運動神經迴路活絡。也就是說,使用非慣用手,會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

「活化大腦」的基本做法,是盡可能多使用平常不太使用的大腦部位。由於使用非慣用手,能夠刺激大腦平常不用的部位,等於是在活化大腦。

慣用右手的我們,不妨嘗試用左手滑手機打字。光是使用非慣用手在手機上輸入文字,就已經活化了與隨意運動相關的迴路。還有視覺資訊不只從眼睛傳遞到前運動區,也會傳送到頂葉後部。用簡單的操作手機,不只活化運動區,還可以活化感覺系統,真可謂一石二鳥。

現在的年輕人操作手機時,喜歡左右開弓。這樣的操作法不是隨意運動,而是一種自動化運動(使用脊髓),說不定出乎意料地無法活化大腦呢!為了活化大腦,不只滑手機,建議大家平常也多多使用非慣用手。

※ 內容授權自《活化大腦的 15 個習慣》,作者為飛松省三,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

改變大腦運轉,電痙攣、經顱磁刺激有什麼不一樣?精神科醫師解答

台灣 150 萬人有偏頭痛!可能引發大腦退化風險,頭痛學會公布全台「頭痛看診地圖」 

多吃魚不僅可護腦!《神經科學》 :富含豐富 Omega-3 可抵消空氣污染對大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