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一見鍾情嗎?心理學家有了解釋~

iStock-450395799

美國曾針對5000名單身人士進行的調查中,統計出有49%的女性和60%的男性相信一見鍾情,而且有29%的女性和41%的男性曾有過一見鍾情的體驗……到底一見鍾情是怎麼回事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一見鍾情的經歷。不過,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一見鍾情可能在以下的5種條件下發生。

1.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physic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心理學家發現,外表好看的人會產生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並進行了相關實驗;受試者被要求看一組陌生臉孔的相片,並對照片中的人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外貌有吸引力的人,容易被他人投射信賴感、被認為具同理心及更善於人際交往,也與真實反映外貌好的人,在朋友圈和職場中吃香的現象。然而,英國學者對嬰兒也進行了相似的實驗,結果發現,臉較具對稱性,較符合世俗審美觀的臉孔,嬰兒的目光停留在照片上比較久的時間。因此,也證實人類的天性中,就會以外貌評估一個人。

2.相似性選擇  正選型交配(positive assortative mating)

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在人類的天性之中會傾向和非常相似身高、體重、年齡、背景、智商、國籍和種族的人結婚,稱之為「正選型交配」,這是我們大腦做選擇的一種模式。雖然,很多時間我們可能會對和自己不同的人產生好奇或被和自己相反的人會所吸引,但最終還是不會選擇他們。這現象也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數據中被發現,例如:研究人員分析1998~2005年期間,颱風的救助基金會的捐款者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和颱風的第一個字母相同的比例很高;而在其他選擇喜歡的字母實驗中,人們更傾向選擇自己姓名中的字母。

3.獎賞(reward)和正向互動(positive interaction)

選擇伴侶會受到伴侶的長相吸引力及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所影響,而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又受到獎賞和正向互動兩大條件控制,所以人們容易傾向選擇容易得到獎賞與互動良好的對象,也就是喜歡你的人比較容易保持良好關係,當對方熱心或體貼關注你時,會認為被對方接受的可能性較高,滿足心理的安全感,而容易對他產生好感。

4.吊橋效應或稱情緒雙因素理論(Two-FactorTheory of Emotion)

心理學家Donald G. Dutton和Arthur P. Aron透過「吊橋」實驗,證實了吊橋效應;當約會對象和你共同走在一座吊橋上時,而吊橋的高度令你心跳加速時,大腦可能因為生理反應,在環境中找尋線索來解釋為何會心跳加速?造成錯誤的以為是對方的吸引力讓你心跳加速。也因此,當和伴侶進行刺激的冒險活動時,會讓人們將興奮的生理狀態投射為身邊伴侶,本身的魅力或吸引力。

5.空間距離產生的吸引力

人類的安全範圍距離約為1.2米,而感受親密距離約為0.4米,當不排斥的對象進入親密距離後,很快地就會產生吸引力;此外,心理學家對學生宿舍尖閣與友誼指數的研究指出,相隔1間寢室的人當中,有41%的人認為對方是自己親密的朋友,也證明空間距離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形成,這是心理學上的相互獎賞(exchange rewards)機制,以便人類群居與「敦親睦鄰」。

黃聖筑/文  許嘉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