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過,想要讓新冠疫情真正受到控制,至少需要等到疫苗或是解藥兩者出現其一,在這之前都只能用公衛手段抑制新冠傳播。
有效的藥物,除了降低病患死亡率與重症比率,減少染患新冠肺炎的死亡風險以及加速罹病者之康復外,對於醫療照護體系、乃至於社會層面而言都是有好處的,因為病人的住院時間越短,需要接觸的醫護人員就越少,也不會過度佔據醫療資源。
台大公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藥物研發就跟疫苗研發一樣,在納入臨床治療準則前,應該用科學方法取得驗證。但是,這樣的研發驗證過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因此,在面對快速發展的疫情下,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治療,仍未有一致且明確的實證治療建議準則。
陳秀熙指出,目前醫藥界積極研究具有潛力之治療藥物有以下幾類:
- 抗病毒藥物(如瑞德西偉(remdesivir)、雷巴威林(ribavarin)、法匹拉韋 (favipravir)、洛匹那韋(lopinavir)、利托那韋(ritonavir)等)
- 免疫治療藥物(tocilizumab、siltuximab、干擾素相關藥物(interferon-β- 1b、interferon-α)等
- 其他藥物如奎寧、類固醇藥物等數類
除了使用單一藥物治療新冠肺炎之外,目前葉有併用多種藥物,如奎寧加上肺炎治療用藥日舒(Azithromycin)、法匹拉韋加上洛匹那韋等併用藥物治療研究。此外,恢復期血清以及具病毒結合專一性的單株抗體,也是目前生物科技與醫療研究主題。
瑞德西韋「似乎」能降低重症程度,但兩項研究都未出結果
在多種抗病毒藥物之發展中,流行初期有數例以「瑞德西韋」治療嚴重肺炎患者改善報告,陳秀熙指出,報告顯示抗病毒藥可能對於降低臨床嚴重程度的效益,然而,恩慈療法是單組的研究,沒有對照組參照,因此療性評估的正確性有其限制。
後續有兩個臨床試驗,以隨機分派研究設計評瑞德西韋的療效:一在中國,因為參與的病患人數,影響正確評估;另一研究雖為多國研究,但最終藥物療效的結論還沒有公布。
無魚蝦也好,權威期刊建議可考慮使用瑞德西韋
英國醫學期刊(BMJ)綜合這兩個臨床試驗證據,建議對於嚴重肺炎患者,可考慮以瑞德西韋進行治療,其可降低 34%死亡的風險,並提早 4 天脫離呼吸器,但皆未達顯著程度。
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葉有條件核准瑞德西韋藥物許可證,可在臨床評估病患條 件合宜下的考慮運用於嚴重肺炎以上疾病程度之染病患者,這個建議已經納入台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中。
《BMJ》: 3 款藥物似乎能減少重症
陳秀熙表示,其他治療藥物在執行臨床研究評估療效時亦遭遇,與瑞德西韋類似的困難,對於到底有沒有效果,都還無法確切的科學證據。
為了加速治療藥物的療效評估,《BMJ》近日整合相關藥物共 23 個臨床隨機分派研究進行療性評估,結果顯示,只有「類固醇治療」相較於標準療法,可顯著降低 22 % 死亡率以及降低 26 % 呼吸器使用的效益。
另有三個藥物: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瑞德西韋、洛匹那韋與利托那韋複和藥物,對於罹患新冠肺炎者,可能具有減少症狀期的療效。該研究對於藥物治療副作用的評估結果顯示,奎寧相較於標準治療以及其他藥物治療,具有產生副作用的高風險。
傳統研究方法面臨新興傳染病,該如何提升研究效率?
陳秀熙指出,傳統利用隨機分派研究設計為基礎架構的療性評估,在面臨大流行的快速發展下,如果沒有良好的研究規劃,搭配有效率的訊息萃取進行療性評估,是否能夠即時提供正確解答,會是個挑戰。
除此之外,新冠肺炎的疾病進展,可區分為不同的嚴重程度,如:不需氧氣治療或低流量氧氣的低風險狀態、需要高流量氧氣治療的中度風險狀態,以及需要侵入式呼吸輔助治療的高風險狀態,不同之藥物介入,可能適用於特定疾病嚴重程度的患者。
在評估療性時,則須搭配較複雜的研究設計,納入不同類型的研究個案,才能達到正確評估的目的。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醫嘆「台灣快篩在哪裡?」《Science》示警:下半年新冠、流感齊來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