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有憂鬱症卻不想就醫,回診率竟然只有5成!

iStock-882747904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超過6成工作者近1個月內有身體不適情形,其中近3成表示感到疲勞或精神不振。其原因可能與高工時、過度工作壓力有關,但有多少員工會覺察自己正處於壓力狀態或憂鬱情緒中呢?

台灣憂鬱症就醫雖然有增加趨勢,卻仍有超過7成以上未就醫,且接受患者往往因藥物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如今,憂鬱症已可透過妥適治療,舒緩原有情緒及身體不適外,更可以降低憂鬱症所產生的認知功能障礙,完整了台灣憂鬱症治療的一塊拼圖。


台灣人太ㄍㄧㄥ
?台灣憂鬱症盛行率較歐美低,自殺比例卻高於歐美

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雖然相較於美國較低,但平均失能天數卻高達74.9天、求助比率也較低,顯示出國內患者針對憂鬱症的治療仍較為排斥,抗拒及無法得知合適的就醫管道等皆是造成就醫及尋求支持意願低落的原因。未就醫的後果,卻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憂鬱症狀,甚至是增加自殺風險。憂鬱症不只是情緒上的問題!這可能有後續認知的狀況!

三分之一患者就醫一次就中斷治療,就醫依從性也低於歐美

依據健保資料庫分析首次被診斷憂鬱症並被開立抗憂鬱劑的患者,第一次看診後於一個月後回診持續率僅有52.1%,且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僅就診一次就中斷治療,不繼續治療的原因經常與患者對藥物的誤解及其服藥後的副作用有關,但自行中斷卻可能導致再次陷入低潮、症狀復發等。醫師也強調,社會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支持,降低憂鬱症的汙名化,使患者更有持續就醫的意願。

重新認識、重新串連!最先進的憂鬱症治療目標,不僅改善心情,更整體促進認知功能的回復

高達94%的患者在憂鬱症的急性期會出現認知功能問題,但憂鬱症所伴隨的認知功能障礙是可以回復或緩解的,因此憂鬱症的治療也開始邁向同步解決「情緒、身體、認知」達到功能性回復,且同時降低治療中可能產生的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睡眠問題、服藥服從性等問題。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成立Line@忘憂解惑

憂鬱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在其他亞洲國家也看到高社經地位、工作節奏緊湊的上班族發生憂鬱症的比例偏高。除了妥適的治療,群體的扶持也是相當重要一環,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期待透過大眾的溝通媒介,增加機會向大家傳達正確的憂鬱症知識,也鼓勵患者自我覺察、及早就醫並持續治療,透過妥適的治療,不再憂鬱亂入,奪回生活的主導權!

黃聖筑/文 許嘉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