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次困擾眾多女性!「經前症候群」症狀、原因、解方一次看

月經來之前總是感到生活特別失序嗎?那你有可能是經前症候群的潛在族群。經前症候群最常發生在 20-30 歲的女性身上,醫師提醒 3 種緩解症狀的方式,讓女性在經期來時也能好好過!

根據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的資料顯示,在台灣約 47% 的婦女有經前症候群的困擾,其症狀在月經來前約 5 到 11 天出現,在月經開始後的 24 小時內結束。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有非常多種,是否造成患者困擾、不舒服也很主觀,不過大致上可以從 3 個面向來分析,且 3 個面向也互相影響。

  • 心理層面:多為情緒反應,會出現緊張、焦躁、易怒、情緒起伏大,甚至是憂鬱。
  • 生理症狀:頭痛、頭暈、噁心想吐、乳房腫痛、小腹悶脹、手腳水腫、拉肚子。
  • 行為表現: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注意力不集中。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說:「最常見的經前症候群症狀是頭痛,通常會來醫院的都是已經很影響她的生活的了,才會來。」

女性賀爾蒙是生理期的背後操手!

目前經前症候群會發生原因其實還不清楚,可以從很多方面剖析,不過,從女性荷爾蒙的觀點來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賀爾蒙「雌激素」、「黃體素」在體內的起伏,造成患者的適應不良。

經前症候群大部分都是在有排卵的時候才會發生,生理期分 2 個時期,濾泡期跟黃體期。在濾泡期,身體會分泌雌激素並堆疊的越來越高,這時候腦下垂體會釋放要排卵的命令,黃體激素就會分泌出來,接著就會排卵,此時,我們體內的黃體就會開製造黃體素,原來的雌激素繼續待在高峰。

排卵的時候,雌激素會有個停滯的狀態,等黃體繼續分泌黃體素,這時,雌激素跟黃體素都在高峰,如果沒有受孕的話,黃體就會萎縮,排卵後 14 天月經就會來,與此同時,雌激素跟黃體素也下降,而從高峰下降的這個落差,被認為是造成經前症候群的最大因素

緩解經前症候群的 3 個方法

刻意調整賀爾蒙機制,定期吃避孕藥

根據賀爾蒙的機制來說,醫師會給患者一個嘗試,就是吃避孕藥,讓病患不排卵,就會使雌激素、黃體素的起伏不會那麼大,而月經也照樣會來(但不會排卵),有一些人的經前症候群症狀就不會再出現,但也還是會有人沒效,賴瓊慧說:「另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就是在黃體期補充鈣質,這也有過成功的案例,如果都不行,可能就要針對症狀治療。」

可考慮使用藥物

依照症狀的型態,醫師會對症下藥,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黃敏照說:「像是頭痛、乳房脹痛、水腫,甚至是憂鬱的情形,可以考慮藥物,包含止痛藥、維他命 B6、利尿劑等。」通常醫師都會針對患者主訴症狀進行治療。

改變日常習慣

黃敏照說:「一般大多會考慮從行為去治療,像是少吃甜食、睡飽、運動充足等等,有些患者就會改善。」要改善經前症候群,重點還是在個人行為上面,要讓自己的身體狀態維持很好、很健康,才能減少發生的機率。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年輕熬夜沒關係?錯!經前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變高!

月經來頭痛欲裂?醫生:女性荷爾蒙作祟

經前總會焦慮拉肚子?中醫:這是妳的「肝」在抗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