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了糖之後真的很嗨,大吼大叫又在沙發上跳來跳去!」關於「糖」或者「添加物」何者會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是科學界以及媽媽社團裡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的話題,科學上對於糖或添加物與過動症的原因也有很多研究,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人工色素」及「苯甲酸鹽」確定與過動症有關
2007 年發表於《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中針對 3 歲及 8-9 歲兒童進行實驗,實驗為隨機、雙盲且含安慰劑的對照試驗,顯示飲食中的人工色素或/和苯甲酸鈉(用作防腐劑)會增加孩童中過動症的風險。
人工色素
人工色素是從包裝成分標示中包含「顏色 + 數字」的食用色素,台灣合法包含以下八種,歐盟已於 2010 年規範添加色素必須加註警語,台灣雖然沒有加註警語,但從食品包裝的成分欄都可以看到完整的資訊。
- 台灣核准的 8 種人工食用色素包含:
藍色一號(E133)、藍色二號(E132)、綠色三號(E143)、黃色四號(E102)、黃色五號(E110)、紅色六號(E124)、紅色七號(E127)、紅色四十號(E129)
苯甲酸鹽
苯甲酸鹽是國內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可依法添加於魚肉煉製品、肉製品、花生醬、番茄醬、其他調味醬、碳酸飲料、不含碳酸飲料、醬菜類、豆皮豆乾類等等,是常見的防腐劑。
「糖」造成過動的科學證據尚未足夠
對於糖的攝取是否與過動症相關已經持續將近 30 年,但目前結論還是有很多矛盾,正反兩方的研究結果都有人支持,而最新的研究為 2020 年整合了七篇研究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共納入 25945 名受試者,結果發現總糖量和含糖飲料的攝取與過動症呈正相關,不過「糖」與「過動症」的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而至於為何吃糖會讓孩子看起來焦躁不安,有兩個可能原因:第一個是高糖攝取會造成血糖波動劇烈起伏,而血糖的波動進一步會影響到情緒的穩定;第二個則是跟家長預期心理有關,當孩子出現失控的情緒反應時,很容易把原因歸咎於有吃糖,但確切原因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不過含糖的食品也大多同時含有人工色素等添加劑,對兒童的成長來說是有害無益,還是要呼籲家長盡量少給。
別只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更要讓他們能跑到終點
不論研究結果如何,臨床上的確聽到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在吃糖之後容易焦躁、特別興奮或是明顯活動力旺盛,詳細原因還有待研究,「糖的攝取對小孩而言是不必要的,加上糖的攝取增會壓縮到正餐的飲食量及營養素,還是希望爸媽能少給為妙。」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陳怡君教授用《浮萍男孩》的故事提醒,「現在家長什麼都希望孩子在起跑點不能輸,孩子學習能力不佳或是好動就會覺得可能是過動症,但其實跟現代的環境和居住空間讓兒童活動力不足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平常無法發洩旺盛的體力,在需要靜下來學習的時候當然靜不下來,這時候除了飲食上建議多給孩子原型食物與白開水,少吃加工食品跟含糖飲料,也要多注意盡量讓孩子可以有足夠的運動(活動量),運動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也可以幫助腦部分泌多巴胺有助於提昇孩子專注力。」
文/吳宜庭 圖/蘇鈺婷
參考資料
Sugar consumption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 birth cohort stud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