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心血管疾病,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多半還是心臟問題,「血管」作為貫徹全身循環的重要角色,反而似乎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血管的問題、特別是動脈,無事則已,如果有事常常造成立即的致命危險。因此,血管的健康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在所有血管當中,動脈的血流最快,除了肺循環的動脈以及臍動脈外,其餘動脈運送的是含氧量高的血液。當心臟收縮時,血液會打入主動脈,再將充滿氧氣的血液運送至全身。而常見的動脈問題,包括了動脈瘤、動脈剝離以及動脈破裂。
首先,來談談動脈剝離的問題。我們常比喻血管像是水管,但其實不像水管的單層結構,以主動脈為例,會有 3 層結構。當血液通過血管時,血管可能會因為血液的流量較大而被微微撐開。想像一下,一條已經被使用過數十年的血管,不曾間斷的隨著心跳被撐大、恢復、撐大、恢復,當血管老化,或是血壓實在太高時,就可能出現管壁破掉的情形。
因為血管是多層結構,這麼多層的結構,不一定會同時破裂。因此我們就可以想像,當最裡面那層組織破裂了,但外面的管壁還是好的。血液流入內膜破裂處,導致血管內層和中間層撕開形成假腔,就是所謂的動脈剝離。若是連最外層都發生破裂,將會造成立即性死亡。
這 5 種人屬於動脈剝離高風險群!中高齡年男性要當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表示,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 50 到 70 歲男性,但有研究顯示這個發生率十萬分之三的疾病,仍有一成機率會發生在 40 歲以內的族群。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表示,其實只要主動脈的彈性變差,就會增加剝離的風險。造成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還包括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
蘇峻弘舉例,有些人年紀輕輕,又有定期運動,看似並非高風險族群,但是長期抽菸、又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在氣溫驟降的冬至,就引發主動脈剝離急症。
退休醫師隔天就發病離世 陳嬰華:健檢有跡象馬上治療!
如果你屬於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陳嬰華建議,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調整,避免在發病時,用分分秒秒的時間在跟死神對賭賽跑。即使搶救回來,也有可能留下嚴重的心衰竭問題。
檢查方面,陳嬰華建議,最好每年進行胸部 X 光片檢查,若有疑點,可以再進一步用電腦斷層、心臟超音波追蹤。如果醫師評估要治療,可分成手術和藥物,目標是避免急性併發症,或預防剝離繼續擴大。包括使用人工血管取代剝離處的血管;或是採用藥物來控制病情。
「如果發現有剝離傾向,千萬不要抱著『還可以再等等』的心態!」陳嬰華表示,過去就有一名同院醫師,被檢查出來有剝離傾向,但他想著馬上就要退休了,還是先把工作的事情忙完,就把手術的事情耽擱了下來。
「結果,他這一耽擱,退休後的第二天就忽然病發,同仁們全力搶救還是沒能救回來。」陳嬰華沈痛表示。
除了動脈剝離,「動脈瘤」也需留意
除了動脈剝離,另一項需要獲得大家重視的「動脈瘤」問題,平常因為沒有任何症狀而不易被發覺,但是一旦血管壁脆弱破裂,常會出現爆炸性劇烈疼痛或直接昏迷,發生嚴重神經功能障礙或死亡的機率高於 5 成。
所謂的「動脈瘤」,是一種發生在動脈血管壁上的異常膨脹,直徑超過正常的 1.5 倍,這種情況將增加動脈剝離的風險。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指出,動脈瘤是因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一個囊泡,形成血管瘤。「像是先天性血管異常、動脈硬化或高血壓都會導致血管瘤,而且 95% 無症狀,常是健康檢查時經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被發現。」徐賢達表示。
囊泡越大,血管壁就越薄,也越容易破裂。根據國際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研究(ISUIA)數據顯示,當瘤體介於 0.7 至 1.2 公分,5 年破裂率可達 2.6%;大於 1.2 公分,5 年破裂率可達 14.5%;大於 2.5 公分時,5 年破裂率則高達 40%。」血管一旦破裂,甚至來不及到醫院搶救。
動脈瘤如一顆不定時炸彈,務必即時「拆彈」
中國醫藥大學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指出,動脈瘤可發生在動脈任何部位,最常見的地方是腦內動脈和腹部及胸部的大動脈,對病人而言,就像背負著無形炸彈一般,擔心動脈瘤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因此,早日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徐賢達表示,動脈瘤症狀輕的話,會有像是噁心、嘔吐、頸部僵硬或突發如被棒子重擊的頭部劇痛。有些病人也會產生神經異常症狀,如:眼瞼下垂、複視、瞳孔擴大等。
如果沒有即時處理,可能會造成失語症、意識障礙、半身不遂的問題,如果意外破裂,死亡風險非常高。主持《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白兔計畫》(White Rabbit Project)等科學節目的電氣工程師格蘭今原,今年就在美國驚傳因為腦動脈瘤而逝世,享年僅 49 歲。
建議有家族病史者、動脈硬化症狀者及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的三高族等,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常有頭痛症狀者,務必前往就醫,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
你的動脈瘤有多緊急? 3 大關鍵來判斷
當檢查發現有動脈瘤存在,許多人會問醫師:是不是得馬上處理呢?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教授表示,醫師通常會以 3 大判斷關鍵評估,是否須要立即手術或栓塞處理。
1. 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以及數量
動脈瘤如果處於接近腦幹,一但破裂的話死亡風險非常高;形狀上如果是不規則狀、橢圓形,破裂風險會較高;最後,如果是多顆動脈瘤,建議需積極處理。
2. 動脈瘤出現變化
如果這顆動脈瘤還處於血流活躍的狀態,破裂的風險自然比較高。所以當動脈瘤變大、變形,就會建議馬上積極處理。
3. 是否影響日常生活
是否影響生活可以分兩部分,首先是生理上的實質影響,例如動脈瘤壓迫到了視神經,可能造成複視、眼瞼下垂;或是有些人得知自己有顆「未爆彈」後,心理壓力太大,這種人也會建議積極處理。
做到這3點 預防動脈疾病找上你
不過,檢查不是治療,想要遠離致命的動脈疾病,平常就該做好預防措施,陳嬰華建議,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血壓。
1. 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動脈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定期監測血壓,是預防的有效方法。高血壓的定義是收縮壓大於 120 mmHg,舒張壓大於 80 mmHg,只要在正確測量下,發現自己高血壓,就應立即就醫,由醫生判斷是否須服用降血壓藥;若開始服藥,必須遵照醫囑,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其實,國健署指出的 40 萬人不知道自己血壓異常,可能還是保守估計。因為根據花蓮慈院護理長江如萍表示,臺灣約有 300 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有 1/3 的人不知道,他估計,有 100 萬人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個不定時炸彈。所以,即使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高血壓,留意飲食也是平時可以做到的養身關鍵,像是應採「少油、少鹽」飲食原則,預防高血壓同時,也可降低主動脈剝離發生率。
2. 戒菸
臨床研究顯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一旦引發阻塞,就會造成缺血性中風,若是血管破裂,則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菸品對心血管造成的惡劣影響,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因此,戒菸是預防動脈硬化的方法之一。
3. 控制體重
肥胖會影響健康,現代人常聽見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疾病,皆與肥胖有關。平時應留意體重是否在標準值內,並養成運動的習慣。
文 / 林以璿、圖/蘇鈺婷
心血管疾病專區:世代交替從「心」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