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晚間,指揮中心突然加開記者會,緊急宣布擴大部桃相關接觸者居家隔離措施,預計會有5千人需要居家隔離。前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教授張南驥表示,這是台灣至今為止最大的一次危機。
COVID-19疫情延燒超過一週年,這一年下來,台灣雖然透過嚴密的措施,盡可能將疾病控制在境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經歷過幾次社區傳播的風險,包括酒店公關、敦睦艦隊等。
值得慶幸的是,憑藉適當的防疫措施以及好運,一年後的今天,台灣的確診數仍然不到1000人;然而這次桃園的醫護感染案件,卻令張南驥教授格外憂心。他表示,桃園醫院一案的風險遠遠超過去年所有的事件,台灣若是想要再有驚無險的度過這一劫,需要的恐怕不是只好運,更需要全民相挺合作。
疾病是否「可控」,需要先了解傳染途徑
一般來說首先要釐清疾病的集中傳染途徑,包括了院內感染、社區感染以及社區傳播。
院內感染(nosocomial/Hospital Acquired/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現在多以「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來代替院內感染,定義是指與醫療處置措施、治療或其他事件相關的感染,受感染者不限於病人或醫護人員,也可能是看護、陪病家屬或院內清潔人員等。
社區感染(local transmission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在社區中被特定感染源感染,只侷限在這個社區或本地流行,可以找到感染源頭,杜絕此感染源,即可縮小流行範圍或停止社區感染的流行。
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
民眾在社區中被感染,不知如何被感染、在何處感染,找不到感染來源,可能在社區走動就會被感染,社區持續出現感染傳播鏈,甚至群聚感染。
張南驥表示,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流行病失去控制,在人群中任意傳播。不過,像是酒店女公關、或是磐石艦隊的感染,在社區中都有明顯的感染途徑,只能算是零星社區感染,在做好檢疫、隔離後,就能夠阻斷。
然而,本次案件中,從院內感染出現破口後,一路蔓延成社區感染。近日更是已經出現了不明感染源的確診者,台灣是否會爆發社區傳播?此時此刻可說是如履薄冰。
如何破解「院內感染」,專家呼籲成立專責醫院
張南驥疾呼,院內是第一線戰場,一定要有更好的防護手段。2003年SARS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台灣疫情一直到3月底狀況看起來也是都在控制內,卻在4月後爆發院內感染、醫院封院、患者死亡、醫護人員死亡。結果從2003年3到7月,共4個月期間,台灣出現了346起SARS病例,死亡73人。
張南驥指出,想要降低醫病之間傳染的風險,應該儘早成立專責醫院,將資源集中,並應由醫療團隊全權負責照顧任務。「如果讓一般醫院一邊做專責、一邊還在看診,醫護難免會有兩邊跑的情形,就會增加風險。」
「從這次的群聚我們可以發現,醫護只要在一起幾分鐘,就可能被感染。」張南驥表示,如果每家收治的醫院都出現這樣的狀況,台灣的醫療體系很快就會亮紅燈。
他呼籲,政府應該儘速成立專責醫院,從源頭分工,台灣才有望繼續擔任「防疫資優生」,將疾病阻絕於境外以及病房中。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人類太吵太自滿,病毒就是個警告!免疫權威張南驥:別被短見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