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雲端平台太難做!健檢診所:能給出數據客製化嗎?

照片檔 ID:943065362
  • 現在大數據、雲端平台盛行,有不少資訊公司搶進這塊大餅,台灣在醫療方面的進步與發達,也讓「醫療平台」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但目前看到的資訊平台以各醫院自行做軟體、或是只整合院內為主,似乎沒有一個「醫療體系、病患、家屬」間的整合,也讓人好奇為什麼沒有跨院、跨服務的平台。

「所有的平台都只是個平台」

談到平台的實用性,吉美診所公關主任林建男忍不住大歎氣,「現在平台的確很多,但所有的平台還真的都只是個平台!現在健檢師一次要花20分鐘勸有重大疾病的人去做檢查、治療,如果技術沒辦法這種做到數據個人化、客製化,協助健檢師推薦客戶最需要的健檢模式,那對我們根本沒有用。」

現在健檢完,先不說民眾知不知道上面的紅字意義,就算知道,如果沒有專業建議,也等於沒有。林建男說,「你看了紅字,回去,365天之後再來看一次紅字,健檢有意義嗎?」而健檢的「套餐模組」,讓每個人都做一樣的,卻忽略每個人都有不同疾病基因、帶原,也應該有不同檢驗的可能。

「健檢不是麥當勞套餐,每個人都應該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驗」,林建男說,很多人以為最貴就最好,但最貴只是項目多、機器看起來高級,但那些高級機器測出來的病症都已經晚期了,有些早期警訊只能靠最簡單檢測偵測,這才是真正預防。

林建男說,現在健檢體系最缺乏的,是要推動民眾「管理健康」,找出自己缺乏的、需要的部分,然後客製化一份最合適的健檢,但現在的平台就只像個提醒機器人,還是需要民眾主動去做才有意義,這也是健檢師本來就在做的。「平台要有效的關鍵其實是怎麼改變人的習慣,但沒有一家平台做到。」

平台整合「政府」是關鍵

八仙塵暴之後,因為各地醫院爆滿、患者等待時間太長,引發大林慈濟醫院開發「大量傷患動向管理平台」,希望可以掌握救援前期的黃金時間,將患者分類、分流,順利救回每個人。但在開發的背後,還是有政府的力量支持。

大林醫院教學部行政主任陳弘美說,這個軟體目前是跟嘉義縣消防局合作,「因為只有消防局才有這麼多救護車」,未來希望可以讓嘉義縣的醫院都加入;雖然還在開發的早期,但消防局跟科技部都很有興趣。不過各醫院間的整合還是比較困難,醫療團隊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還有許多問題存在。

「現在資訊、數據、模擬系統太多,品質參差不齊,在醫療上我們不敢輕易嘗試,因為一個不對,就算只差一點點,就可能讓人喪命。」陳弘美說,目前醫院還是希望以不會牽涉到醫療數據的整合為主,除非是像衛福部利用政府資源,蒐集病患數據做研究、整合,不然民間醫院很難跨出這一步。

醫院間競爭關係太明顯

對於政府的力量,協助奇美醫院做智慧醫療的耀瑄科技工程部副理黃柏誠也舉例,「就像是你一定會去問人,『成大骨科比較好,還是奇美骨科比較好?』醫院之間彼此競爭,沒有一個大力量來管控,根本做不到整合。」

黃柏誠說,要建立平台,就比如像訂房網站,那些訂房網可以成功的原因,是因為飯店、顧客、平台都有獲利,「你會去訂房網上面比價,但你不會在醫療平台上比價,因為價錢一樣。」對於醫院來說,跟其他人合作、互通資料的模式並沒有好處,根本不會想做。

整合是為了方便,但只要做醫院內的整合,就可以把病患服務處理的很好,要跨院、跨服務整合,黃柏誠說,像是計程車接送偏鄉病患到大醫院看病等,的確是很好的想法,但力量不足,當前的獲利誘因也不夠。「現在沒有一間資訊公司的資金,可以比醫院們加起來的資金還要多,管不住。」

大帶小的模式/個資法的困難

現在有做數據整合、互通的,多半是「大醫院帶小診所」的模式,像奇美醫院跟週邊幾個診所合作,病患只要去診所檢驗、看病,就可以將資料送到奇美醫院分析,再送回診所給病患。

而吉美診所也是最早在台灣做健檢資料整合的,讓台中偏鄉的小醫院把健檢資料傳回台中醫院,由台中醫院統計做數據分析,得到的資料不但完整、樣本多,也能節省經費。但這只能在小範圍做,如果要擴大整合,個資法的問題就是一個大難題。

「連台大醫院都很難啦,台灣這麼注重隱私,醫學研究也因為這樣變得比較難取得資料,更何況是數據整合」,林建男說,其實有時候不是不想做整合,而是擔心隱私問題,所以現在他們的數據分析都是用自己的實驗室檢驗,相對的,開發客製化、個人化健檢也只能自己來。

病患角度最重要

不過對於醫院們來說,最主要的還是「病患的感受」,林建男說,數據只能幫到「客製化」,但要來人願意來健康管理、不要覺得「很煩」,才是最難的地方。「所以健檢中心的六星期飯店式、快速檢驗是我們開始的,就是要讓大家覺得健檢是高級、優雅、照顧自己的。」

但客製化、提供數據對於民眾的吸引力,還是在不斷的嘗試中,林建男說,他們曾經跟保險公司談過,希望可以讓健康險保費是「浮動的」,只要身體變健康了就可以降保費,這樣對人才有吸引力,但馬上被刁難,認為「只有北部的數據,有什麼好做的?」這樣方式可能比較適合由政府來辦理。

大林醫院則是將智慧醫療用在「衛教」,顧及到手術患者、陪伴者、照顧者的心情,提供不同的手術動畫影片,詳細解說會發生的事,並貼心的製作「台語版」,陳弘美說,「這也是配合中南部的需求,可能北部可以發展其他應用,但我們還是想先利用科技滿足中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