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即時/台灣三週內新冠死亡率攀上2%!五大治療方向改善重症死亡率

國內死亡的人數再創新高,當日死亡個案達到37例,比最高紀錄21例死亡增加快要兩倍的量。國內民眾更加關注重症、死亡的議題,指揮中心除了召開重症個案臨床線上處置外,也針對患者提出五大緩解重症的方式。

根據疾管署資料,目前全台死亡的確診患者已經達到225例,其中死亡率已經達到2%,指揮中心也初步分析目前死亡個案的數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年齡大於60歲有89.1%,平均死亡年紀是72歲,所有死亡個案有81.7%有慢性病的問題,從發病到死亡共8.3天。」

目前全台灣有許多需多收治重症患者的醫師,透過線上會議累積治療經驗,羅一鈞說:「當患者走到病程不可逆的時候,臨床醫師會跟家屬討論需要急救到最後,不是通則到臨床前都不會急救。」

指揮中心、台灣重症醫學會制定相關處置重症處置指引,分成五大分項

  • 氧氣、呼吸器的使用:針對血氧降低但還不用插管的患者,會用非侵入性的方式,例如用鼻癢館、氧氣面罩來提供他高流量的氧氣。
  • 插管治療:依照一般呼吸器的使用原則,俯臥治療恢復他的氧氣
  • 病毒治療:瑞德西韋
  • 免疫治療:類固醇、單株抗體治療
  • 血栓高風險的族群:驗到血栓指標持續上升時,會預防性的使用抗凝血劑。

羅一鈞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輕症階段出現隱形缺氧的患者,提早來發現,區分高風險的族群加強監測,即使不管雙北、中央的量能讓可能居家隔離確診的民眾到集中檢疫所,做比較密切的觀察。」

由於義大利麻醉與重症醫學會去年3月發表的臨床道德指引,在需求與資源不均的情況下,若未正確建立檢傷分類的判斷標準,當ICU短時間內被存活率極低的患者佔滿,復原機會高的患者反而難以獲得救命資源,造成更多原可避免的死亡。

羅一鈞強調:「當資源不足的時候要分配給哪些人,哪些人可以救得起來,醫療資源要在考量,去年三四月的時候紐約、義大利都有看到類似的情況,有些人被迫情況,現在還是希望在量能足夠整備相關加護病房、不會進到那樣的階段,別讓臨床醫師面臨非常痛苦的做抉擇。」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輕症康復者最常見後遺症是「疲勞」!研究:染疫後影響心理和大腦是常態

防疫神話不再!面對「沈默缺氧」台灣如何破解新冠難關?

「越南新變異病毒」混合印度與英國株傳染力更強?病毒專家這樣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