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型類澱粉沈積症神經病變能治療嗎?神經科醫師分析 4 種治療方式優缺點

現代的文明病「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是遺傳性神經疾病的症狀之一。對「家族型類澱粉沈積症神經病變」的患者來說,過去最終只能靠肝臟移植來治療,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有效果。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林恭平說,現在已經有 4 種不同的方式可以進行治療,病友們可以好好跟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狀況的藥物來治療、避免持續惡化。

換肝是解方嗎?家族型類澱粉沈積症神經病變到底要怎麼治療?

林恭平說,所謂的「家族型類澱粉沈積症神經病變」(FAP)是一種顯性遺傳的疾病,而醫學研究已經發現這跟製造轉甲狀腺素蛋白的基因有關,而轉甲狀腺素蛋白主要是肝臟製造,所以透過「肝臟移植」可以改善類澱粉蛋白的產生及沈積。

小知識:轉甲狀腺素是什麼?

運轉甲狀腺素主要是運送甲狀線素以及維生素 A 到相關器官進行作用。

而正常的運轉甲狀腺素是四聚體結構的蛋白質,在反覆地進行新陳代謝運送結合,功能逐漸衰退以後,就會被身體代謝掉;但在基因突變後產生的運轉甲狀腺素會易變成單聚體,無法被正常代謝,最終沈積在神經、器官上。

換肝並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類澱粉沈積的問題。

「日本研究發現,50 歲以前換肝會比較有效果,我也曾經做過 50 歲以上換肝的案例,只是後來兩年後還是過世了。」林恭平說。

林恭平解釋,50 歲以上換肝沒有太大效果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身體沈積的蛋白質已經太多,比如類澱粉在心臟沈積過多,已造成心臟衰竭,縱使換肝,還是無法改變已經造成的傷害;另一個問題則是那些因為突變而沈積的類澱粉蛋白已經變成「種子」囤積在組織中,有日本學者認為,即使換肝,它仍會吸引非突變的類澱粉繼續沈積,所以年紀太大的病人,即使換肝也無法有效改善病程的進展。

家族型類澱粉沈積症神經病變治療新解方!神經科醫師分析 4 種方式優缺點

雖然在台灣,用換肝治療 FAP 的效果不彰,但林恭平說,現在 FAP 還是有 4 種不同的藥物,能夠解決「類澱粉蛋白」沈積的問題。

止痛藥 Diflunisal:穩定運轉甲狀腺素的四聚體結構

  • 機制:穩定運轉甲狀腺素的四聚體結構,讓蛋白可以穩定代謝、不要形成單聚體,造成不正常的沈積。
  • 優點:便宜、容易取得,口服藥比較方便服用。
  • 缺點:對於發病初期的人比較有效,對於發病後期的人來說改善程度有限。
  • 副作用:腹瀉、腹痛、頭痛、嘔吐。

林恭平說,這款藥物是最早發現對 FAP 有效果的藥物,不過原本在台灣是作為止痛藥使用,能穩定運轉甲狀腺素是在 2012 年才發現的,所以在使用上屬於「藥物仿單外使用」。

這款藥物優點是比較便宜、容易取得,但林恭平也坦言,除非是初期發病的患者,不然大概都只有部分改善的效果。

Tafamidis:穩定運轉甲狀腺素的四聚體結構

  • 機制:跟 Diflunisal 一樣,能穩定運轉甲狀腺素的四聚體結構,讓蛋白可以穩定代謝、不要形成單聚體造成不正常的沈積。
  • 優點:口服藥物比較方便,針對心臟型類澱粉沈積症比較有效。
  • 缺點:對於發病初期的人比較有效,對於發病後期的人來說進步程度有限,必須每天服用。
  • 副作用:腸胃道不適、口乾、頭昏

林恭平說,這款藥物跟 Diflunisal 比較相似,但因為主要是針對國外比較常見的基因型類澱粉沈積症(Val30Met),對於台灣最常見的 Ala97Ser 效果並不好,台灣只給予此藥治療 FAP(Val30Met)的藥證。現今此藥正在做 FAP 心臟型的全球臨床試驗,台灣也有加入研究。

RNAi 藥物 Patisiran:讓肝臟不要分泌轉甲狀腺素

  • 機制:進入細胞質中,抑制肝臟製造、降低分泌轉甲狀腺素的量。
  • 優點:效果非常顯著,比起口服藥物的效果顯著,針對第一、二期的患者也有控制症狀不要惡化的明顯效用;需要 3 週注射一次。
  • 缺點:昂貴,靜脈注射比較麻煩。
  • 副作用:維生素 A 不足。潮紅、頭暈、胸部不適/疼痛、噁心、腹痛、頭痛

林恭平說,這款藥物是近幾年才開發出來的,已經取得在台灣治療類澱粉沈積症的藥證,而且效果顯著。但是這款藥物的缺點就是比較昂貴,目前也在積極申請健保給付中。

修飾反譯寡核苷酸 Inotersen讓肝臟不要分泌轉甲狀腺素

  • 機制:進入細胞核中,抑制肝臟、降低分泌轉甲狀腺素的量。
  • 優點:效果非常顯著,跟 RNAi 藥物差不多;屬於皮下注射,一週打一次。
  • 缺點:昂貴。
  • 副作用:維生素 A 不足、噁心、嘔吐、頭痛、頭暈、血小板降低。

林恭平說,這款藥物跟 RNAi 的藥物比較相似,臨床試驗時有發現血小板降低導致出血。在台灣起初並沒有加入這款藥物做臨床實驗,目前在台灣尚未有藥證。現今它針對血小板降低的副作用做了改良的處方,在全球做臨床研究,台灣也加入其中。

家族型類澱粉沈積症神經病變的未來展望

雖然 FAP 是家族遺傳的疾病,但林恭平認為現在的藥物已經可以有效的控制跟治療。如果出現症狀,可以到神經科進行肌電圖等神經傳導檢查,或是切片檢查等,最後也可以用基因分析來進行確診。

林恭平說,在台灣,大部分發病的年齡都是 50 歲之後,只要對這個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即使發病,在現在有更多新藥之下,也能在初期的時候就進行控制。「而且即使帶有這個突變基因也不一定會發病,目前也有更多新的研究在進行中,病人的症狀也能獲得改善。

基本上,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好好的控制症狀,生活可以跟常人無異。「只要知道可以治療,那我們就不用迴避了,要好好的面對。你對這個疾病了解越多,越不會害怕,病友依然可以有很好的生活。」林恭平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自律神經失調竟然是遺傳疾病? 詳解家族類澱粉沉積症神經病變症狀、成因、就醫指南
COVID-19/新冠病毒影響神經系統造成後遺症!醫師推測:可能增加退化性疾病
視力模糊、一直打嗝,問題可能出在中樞神經! 詳解「泛視神經脊髓炎」症狀、成因、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