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健康(7-12歲), 親子焦點, 學齡前成長營養, 小學生成長營養, 學齡前健康(3-6歲), 健康醫療, 育兒親子
孩子的健康指數怎麼看?楊晨醫師的門診觀察:七成太胖、三成又瘦又矮
當談到如何讓「孩子好好成長」的議題時,焦點常會放在教育、教養、資源、成績等議題上,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孩子「飲食、睡眠、運動」習慣帶來的健康警訊。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帶孩子來看醫生,是因為『長不高』,希望可以找治療的捷徑。但身高這件事牽涉的層面很廣,不只是長高,而是成長健康的議題。」北醫附醫兒童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愛群成長診所院長楊晨說。
楊晨醫師開設成長門診多年,卻發現孩子營養不均衡的越來越嚴重,而不均衡不只會造成小矮子,也會造成長得高卻身體纖弱的孩子。身高兩極化的狀況越嚴重,越應該注意的是台灣孩子的健康。
楊晨醫師的門診觀察:七成太胖、三成又瘦又矮
根據楊晨在門診中的觀察,會來就醫的,7 成孩子太胖、3 成孩子又瘦又矮,而兩種類型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
「太胖太壯的看起來圓滾滾很可愛,但其實小朋友的胖多半是脂肪的堆積,圓滾滾通常代表有過胖、或是性早熟的問題。而瘦小的孩子會被認為『大隻雞慢啼』,以為之後就會長高。」
楊晨說,現在很多爸媽已有要留意「性早熟」的觀念,比較會注意孩子的性徵發展,但不容易把身高跟性早熟聯想在一起。因為誤以為當下長得高就是沒問題,結果有一天發現孩子身高開始落後了,才來就診,此時卻已經過了發育時間。
而這樣的誤會常來自於「跟同儕比較」的觀念,「只要比其他人高、比其他人壯好像就是沒問題?」,但其實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胖胖高高的孩子看起來或許很健康,但也可能有過早發育的問題;而有些瘦小的孩子本來就不容易胖,有些則是營養吸收能力不足。
身體不健康,補多少營養都沒用!
然而現在的生活明顯比過去富足,為什麼還會有營養吸收不均衡的狀況?楊晨說,從門診中可以觀察到,現在的孩子面臨的問題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是營養不足,現在是營養不均衡。父母給孩子吃的東西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很多的營養品,但那些東西並沒有變成孩子的養分。」
以「長高」這件事來說,很多人會讓孩子吃很多鈣片,但效果其實都不好。楊晨說,營養品並不是直接補到身體所需的地方,而是經過消化吸收、身體合成之後才會變成所需的營養,「所以如果身體不健康,補多少營養都沒用。」
許多家長從廣告行銷中得到「一天吃多少鈣片、多少蛋白粉」的標準,以為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就可以長高,但是忽略背後更深層的原因,也會造成家長誤解。
「每個人身高的低標、高標都不同,你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才是重點。小孩需要的睡眠、營養量、運動量做到幾成,鈣、鐵、鋅是不是夠多等。如果睡眠、營養、運動的狀況都沒有調整,或是爸爸媽媽身高本來就不高,一天即使吃 10 片鈣片,也不能讓自己長高。」楊晨說。
健康要從源頭開始改善!
不過楊晨也表示,雖然不健康的情形變多,但爸媽們的警覺性也變高了。「以前可能都是拖到國小才帶來,但現在也有不少爸媽在孩子 2 歲時就帶來,因為覺得不對勁。」 楊晨說,很多習慣其實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越早發現越有機會去做改變,對孩子來說也越能習慣用「健康」的態度過生活。
「小朋友的健康是連續性的,沒辦法斷章取義,直接從中間開始進行改變,那會很辛苦。我希望能健康的觀念推廣到 2 歲以前,甚至推到媽媽懷孕的時候。其實晚婚、或是懷孕時攝取的營養不足,都會影響到小孩子的健康,如果在那時候就可以注意到,其實可以改善很多問題。」
楊晨說,所以他會希望從營養、作息、運動開始,將一連貫的健康知識從小紮根,一直到 18 歲,「唯有年輕人懂得這些,才有辦法把健康維繫下去。」
「醫者父母心,每個孩子我都當成自己的小孩子,也會去要求他,但我是比較開放式的,我要讓你理解這件事,讓你內化、願意去做,我要讓他來看診的 CP 值是最大、最多,讓他們獲得最多,擁有能帶得走的健康。」楊晨說。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台灣小孩是亞洲第一胖!楊晨醫師破解問題:點心吃錯、運動太少是關鍵
孩子有選擇健康的「能力」嗎?謝榮鴻教孩子學「健康語言」!
2歲兒還不會叫爸媽!小兒科醫師楊晨教你一招檢查發育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