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體內不定時炸彈!「主動脈瘤」平常並無症狀,醫師解析治療⽅式
主動脈是⼈體中最⼤的⾎管,⽽主動脈瘤⼜被稱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林⼝長庚醫院⾎管外科主治醫師蘇⼤維表⽰,主動脈瘤平常並無症狀,⼀旦破裂就容易造成⼤出⾎,引發休克。
主動脈瘤不是腫瘤!平時無症狀難以發現
什麼是主動脈瘤呢?主動脈瘤是主動脈因長期⾼⾎壓或是長期抽煙等其他相關因素,導致⾎管局部膨脹超過正常直徑的 1.5 倍,看起來就像瘤體⼀般,這個就是「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依型態⼜分為紡錘狀、囊狀,在胸主動脈及腹主動脈都有可能發⽣。蘇⼤維醫師表⽰,⼤部分主動脈瘤患者平常都不會有明顯症狀,但當膨⼤到⼀個程度時,就有很⾼的機率會破裂,這時患者會⼤出⾎並休克,需要緊急送醫,且很可能到院前就已失去⽣命徵象。
蘇⼤維醫師指出,由於主動脈瘤平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很難⾃⼰發現,通常是患者接受健康檢查、腹部或胸部進⾏電腦斷層時意外發現居多,⽽國內近幾年健康意識抬頭加上預防醫學的推廣,有越來越多⺠眾是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有主動脈瘤。
男性好發率為女性 3 倍!當⼼「吸菸」危險因⼦
蘇⼤維醫師比喻,主動脈瘤就像吹氣球,當⾎管長期承受⾼壓時就會慢慢變⼤,如果⾎管壁因為⾼⾎脂產⽣硬化、粥狀動脈硬化或鈣化,就會比較脆弱, 主動脈瘤也會隨著時間越來越⼤,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
蘇⼤維醫師表⽰,根據⽂獻統計,男性發⽣主動脈瘤的機率比女性⾼ 3 倍,且主動脈瘤患者中,⾼達 9 成的病⼈都有抽煙的病史。長期抽煙會造成⾎管病變,加上⾼⾎壓未獲得良好控制、⾼⾎脂等問題,就有很高的機率產⽣主動脈瘤。
微創⼿術傷⼝⼩ ⾎管內「固定錨釘」降低併發症發⽣
主動脈瘤的治療⽅式⼜分為傳統開放⼿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架⼿術,蘇⼤維醫師說明,專業的⾎管外科醫師會針對病⼈的主動脈瘤型態做提出最適合的⼿術⽅式,⽽微創主動脈⽀架⼿術傷⼝⼩、⼿術時間短、輕度⿇醉、術後復原也快,是現在治療主動脈脈瘤的主流,⼿術⽅式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做穿刺,利⽤導管將⽀架放到主動脈瘤管腔內做修補,傷⼝⼤⼩約為 5mm 左右。
由於主動脈瘤是⾎管擴張的病變,標準的⽀架⼿術單靠⽀架和⾎管壁的貼合,術後仍有⽀架移位的風險,造成⾎液內漏及⾎管破裂,因此使⽤固定錨釘將⾎管及⽀架鎖在⼀起是近年來的新發展,⽬前最新研究指出使⽤錨釘可以顯著減低術後⽀架移位及內漏的併發症,在長期追蹤上也顯⽰可有效使瘤體縮⼩。蘇⼤維醫師建議以下族群適合接受此固定錨釘術式:
- 主動瘤體的型態在接受⽀架⼿術治療後易產⽣⽀架位移或內漏者
- 希望⽀架更加穩固者可預防性使⽤,以減少後續發⽣併發症的機會
蘇⼤維醫師也強調,如果患者想要讓⽀架更穩固,避免接下來追蹤可能產⽣的併發症,建議使⽤錨釘固定,來加強⽀架的治療效果。
微創⼿術非⼈⼈適合!效果不好應考慮⽤傳統⼿術
不過並非⼈⼈都適合進⾏微創⼿術,蘇⼤維醫師進⼀步解說,當患者不適合微創⼿術時,還是會回歸到傳統的開放式⼿術,譬如說有些患者主動脈瘤較複雜,如果⽤⽀架進⾏治療的效果不好,會考慮進⾏傳統開放式⼿術,「在⾎管外科醫師的⼼裡,微創⼿術和傳統開放式⼿術兩種治療⽅式是擺在⼀起的。」
林⼝長庚⾎管介入團隊使⽤錨釘治療的經驗豐富,蘇⼤維醫師回想全台第⼀位使⽤錨釘治療的 80 歲病患,由於患者年紀⼤⾝體非常虛弱,在安排好⼿術前⼀週就突發性出現腹部不適的症狀,主動脈瘤隨時都有爆破的風險。
當時病⼈情況危急,然⽽病⼈的⾎管構造若只使⽤⽀架,穩固度並不夠。因此決定搭配使⽤⾎管內固定錨釘,⼿術相當成功,患者術後恢復也很好,蘇⼤維醫師回憶,「這個病患已經 80 歲,本⾝⼜非常虛弱,無法承受⾼風險的傳統開腹⼿術,這個病例對我⾃⼰或我們團隊來說,其實是相當的正⾯。能看⾒現在病⼈精神抖擻回診,我們都覺得很感動。」
蘇⼤維醫師:應注意術後追蹤
雖然微創主動脈⽀架⼿術後患者能快速恢復正常⽣活,不過蘇⼤維醫師仍提醒,術後患者仍應積極改善⽣活型態,包括健康飲食、戒菸及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來改善⾃⾝⾝體狀況。
⽽不管有沒有使⽤錨釘,患者裝完⽀架後⼀週、⼀個⽉及三個⽉要回診追蹤, 如果⽀架都很穩固,就可以每年定期回診追蹤⼀次。另外,針對有吸菸、⾼⾎脂、⾼⾎壓或是家中有主動脈瘤病史的⼈,蘇醫師暖⼼提醒各位要密切追蹤注意⾃⾝的健康,或尋求專業醫師儘早進⾏篩檢。
⽂ / 李祉函、影音 / 江宏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膽固醇高低等於動脈硬化速度!為什麼單靠運動、飲食難降高血脂?
血管阻塞也可能沒症狀!如何揪出「沒有症狀的心血管疾病」?
何時候睡覺最好?「晚上 10 點至 11 點之間」入睡,是保持心臟健康的最佳就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