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本土個案連環爆,雖然即時匡列、採檢,因為 Omicron 無症狀就有傳染力,讓防堵傳播更加困難,也讓台灣未來該走向「與病毒共存」、還是「清零」引發不少討論,Heho 從多方專家的共同見解均認為,台灣確實會慢慢走向與病毒共存,但在這之前仍有許多醫療體系、政策面可以優先建構。
近日台灣民調顯示,有 57% 的人支持現行政策,逐步邁向「與病毒共存」的終點,但仍有 36% 的民眾期盼防疫升三級的方式,來達到「清零」。兩者政策各有其利弊,但以病毒演化的走向,如何學會與病毒相處可能是未來台灣重要的課題。
不是不選清零!Omicron 特性難社區難再清零
上波 Alpha、Delta 株侵襲社區,台灣跌破所有人眼鏡再度清零成功,但這一次 Omicron 來襲情勢大有不同!林口長庚兒童急診吳昌騰醫師分析:「因為患者很多是輕症、無症狀,造成確診個案沒辦法在第一時間抓出來,加上無症狀患者就有傳播力,個案會潛藏在社區當中,加上春節民眾南來北往,到廟宇、賣場活動,一定還會產生確診個案。」
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也持相同看法:「Omicron 的問題是早期沒有症狀,如果沒有症狀、輕症就容易一直向外傳播,加上民眾通常都是有症狀才會去篩檢難以抓到!現階段希望能夠撐多久就先撐多久,換取時間建置更完整臨床應對方式。」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則坦言:「台灣原本是很有機會可以清零,但這支 Omicron 要清零很困難,如果說匡列成少數的感染、局部的感染,但如果沒有積極處理就會變成大量的社區傳播。」
連指揮官陳時中也在記者會中說出關鍵話:「我們開始需要有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顯示 Omicron 特性對於採取清零的台灣是一個新的挑戰。
何美鄉:病毒特性注定病毒「與人類共存」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何美鄉先前也在臉書上分析,她說:「人類並沒有可以選擇、或不選擇與病毒共存的自由,因為新冠病毒的屬性,已先天性的注定了要病毒『與人類共存』的必然終點。」
會有這樣的論點,何美鄉說:「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後不能終身免疫,病毒可重複感染一個人,疫苗也不能堵絕病毒傳播,即便接種疫苗還是會被感染。病毒會一直傳播,只是哪一株變異株或快慢而以。新冠病毒已經成為第五種與人類共存的冠狀病毒,它將不會消失,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新防疫階段!更需續縝密計畫跟政策
即使國內用嚴格的邊境政策,還是無法阻擋病毒從機場、港口社區入侵社區內,可能在波浪潮中勢必要直接與病毒面對面的對決,陳時中也坦言:「如果疫情進一步變化需要與病毒共存,也要有縝密計畫,不是只有一句話,是要非常精密計算跟計劃。」
若是環境下我們該跟病毒共存哪些是需要設先準備?感染科專家各有不同的論點,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黃高彬認為:「跟病毒共存有兩個很重要的條件,第一、感染人數要夠多、第二、疫苗覆蓋率夠高,目前人道立場也不會開放所有人去感染,目前能夠做的提高疫苗的覆蓋率。」
此外,新冠口服藥也是下個防疫重點,像是首批默沙東新冠口服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一萬劑正式抵台,崔可忠分析:「若全面開放,確診個案數是大增沒辦法控制,醫療資源也沒那麼多又不能住院,勢必要有藥物讓病人可以讓病人安全回家,所以有效藥物才是走向與病毒共存重要條件之一。」
控制在「低密度」感染!醫療量能仍是重點
只是共存與清零就像是光譜的兩端,或許可以這段區間中找到適合台灣的方式,李明政說:「可以控在局部的感染,維持『低密度感染』也是與病毒共存的方式,但如果沒有更積極的作為,一天一天增加最後還是會大爆發。」
何美鄉則是建議:「此時雖倡議持續向前邁進的策略,但『維持醫療量』能是讓台灣疫情向前邁進的重要條件。應為已經完整接種疫苗且確診的年經工作族群,安頓於適當的場所,把醫療量能保留給未來最需要的高危險族群,若不小心讓輕症年輕族群耗盡醫療量能,那就難免走一趟回頭的冤枉路了。」
有了過去兩年的經驗,台灣在防疫上有足夠經驗,新病毒卻是一個新的挑戰,需要用不同思維對抗這次疫情,社區在逐漸邁向與病毒共存的生活下,還有許多我們可以深思、共同討論做更好的地方。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春節返鄉搭「大眾運輸」染疫風險較高!搭車得把握五大原則
輕症不代表沒有「後遺症」!全球Omicron 後遺症浪潮可能在2月後現高峰
帛琉確診者全部隔離在家!獨家掌握疫情後「旅遊泡泡」當地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