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腹部劇痛原來是膽結石!為什麼會有膽結石?發作時會有哪些症狀?疾病成因症狀一次瞭解

根據國內統計,台灣罹患膽結石相關疾病的盛行率從 5〜10% 不等,也就是說,大約每 10〜20 個人就會有 1 人有膽結石相關問題,比例不低,且許多人是在健檢時發現結石,但因為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就放著不管,發作時常誤以為是胃痛症狀而延宕就醫時機,等到確診後,往往已經無法立即處理,需要等到急性發炎期過後才能動刀。

膽結石疾病盛行率及好發族群數據

⚠️ 自我察覺!當有這些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 痛的位置:右上腹部。
  • 痛的時間:吃飯前出現的上腹部痛,是胃痛的機率高;吃飯後出現的上腹部痛,尤其是在多油高鹽飲食後,是膽結石痛的機率高。晚上發生機會又高於白天。
  • 痛的方式:輕微悶痛到嚴重的絞痛,嚴重時背部或右肩和右肩胛骨也會痛。
  • 痛的頻率:突然疼痛,且持續 30 分鐘至數小時。
  • 伴隨症狀
    1. 腹脹:右上腹出現飽脹感,可能也會有嘔吐或打嗝的情形出現。
    2. 黃疸:膽結石阻塞總膽管,導致膽汁排不出,會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
    3. 發燒畏寒、消化不良、茶色尿、解灰白色糞便。
  • 好發族群:女性(男性 2 倍)、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者
  • 可掛專科:肝膽腸胃科或消化內科或一般外科

Heho整理包 症狀及原因

膽結石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膽囊位於右上腹部,是肝臟後方的一個囊狀結構,其作用是用來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而膽汁的作用就是將食物中的脂肪乳化,促進脂肪的吸收。當我們吃下含有脂肪的食物的時候,膽囊就會收縮,膽汁就會進入到十二指腸,幫助脂肪吸收。

膽結石」顧名思義就是在膽囊裡形成結石,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吃飽後肝臟會分泌膽汁,用來協助脂肪的消化,當膽汁的比例不對、過度淤積,或者膽囊本身出了問題,膽汁就容易在膽囊內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

膽結石會讓你有哪些不舒服症狀?

吃了含有脂肪的食物之後,肝臟會分泌膽汁協助油脂吸收,膽汁在分泌過程中,如果有膽結石,結石就有可能跟著膽汁一起往下流,當膽結石較大卡在膽囊管,造成膽汁沒辦法流動時,細菌從總膽管上升到膽囊中,就會造成膽囊發炎。當身體出現這些不舒服的症狀,表示你的膽囊可能發炎了,必須盡快就醫診治:

膽結石會有什麼症狀?

1. 擠壓時會有絞痛感

膽結石沒有阻塞到通道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症狀的,但只要一擠壓到,就會出現非常劇烈的腹絞痛,感覺像是拿著石頭在刺膽囊。

2. 右上腹疼痛伴隨噁心嘔吐

病人通常會發燒,且疼痛位置除了在右上側腹部之外,也會蔓延到右肩或右後背,同時伴隨噁心嘔吐的症狀。

3. 皮膚和眼白出現黃疸

另外,因為膽汁代謝可能出問題,也有人會出現黃疸的症狀,皮膚和眼白會呈現黃色。

4. 尿液呈茶色、排便呈灰白色

當膽結石塞到總膽管時,尿液顏色也會變深、糞便甚至變灰白,這些都是因為膽汁沒辦法從膽囊流到腸胃道所致。

膽結石有三種!基因、年齡和飲食都是形成原因

膽結石也依成分不同而分為「膽固醇結石」、「膽紅素結石」和兩者混和的「混和性結石」3 種:

  1. 膽固醇結石:大部分的膽結石屬於此類,肝臟製造膽汁時,若是分泌過多膽固醇至膽汁中,就可能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呈現過飽和狀態而產生結晶,結石因此而生。
  2. 膽紅素結石:肝臟會分解死亡的紅血球,將血紅素轉化為膽紅素,成為膽汁的成分之一,若是因肝硬化或某些慢性溶血因素(如細菌感染、蠶豆症等),膽汁中的膽紅素濃度就會升高,並使膽汁鈣化,產生結石。
  3. 混合性結石:膽道系統感染而出現兩者的混和型結石。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所做的研究指出,導致膽結石的因素包括:

  1. 基因:膽結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在特定種族的人群中,發病率很高,如一些北美的印第安人、智利土著人和部分西方國家人群。另外,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膽結石,那麼其後代得膽結石的風險也會高很多。
  2. 年齡: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年齡越大,膽結石的風險越大。
  3. 體重:體重過高、或者體重急劇降低,都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4. 飲食:研究發現,經常吃高熱量的食物,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比較少的飲食模式,也會增加膽結石風險。

這些飲食習慣,都會造成膽結石

過去認為膽結石是喜歡吃高油食物的人才有的,所以想要避免膽結石,應該要「少油」,但如果都不吃油脂,消化時不需要膽汁,膽汁就只能儲存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因為儲存太久,變得又濃又黏,一樣可能形成膽結石。也因此,吃太多或太少油脂這些不當的飲食習慣,都是造成膽結石的原因:

  1. 油脂吃太多:吃進大量油脂會迫使肝臟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膽汁,製造出的膽汁就會含有太多膽固醇,容易在膽囊裡堆積,形成膽結石。
  2. 油脂吃太少:油脂吃得太少會讓每日正常分泌的膽汁一直儲存在膽囊裡,隨著時間過去變得又濃又黏,慢慢形成膽結石。
  3. 空腹時間太長:空腹時間太長也會使每日正常分泌的膽汁儲存過久而結石。
  4. 不吃早餐:不吃早餐也會有兩餐之間間隔過長的問題,但若午餐按時吃,吃得營養均衡沒有刻意少油或節食,就能減緩不吃早餐帶來的危害。
  5. 膽固醇過高:如果血液中膽固醇過高,也會刺激肝臟製造比較多的膽固醇,容易讓膽汁濃稠而產生結石,所以建議在吃油脂的時候,也要注意選擇多一點「高密度膽固醇」的油脂,像是橄欖油、堅果等,減少身體負擔。

膽結石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根據國內調查推估,約 5~10% 台灣人有膽結石,其中 40 歲以上女性的罹患率更達 25~30%。不過約有 7 成的膽結石患者終生沒有症狀,只有 2 成會有右上腹痛,1 成會因結石堵住膽汁分泌而引起急性膽囊炎

  1. 急性膽囊炎:當膽結石完全堵塞膽囊,就會引起發炎。患者除了腹絞痛外,也伴隨有高燒的現象,須立即就醫治療,否則會造成生命危險。雖然 85% 的急性膽囊炎是膽結石引起,不過有 5〜15% 並無結石,其與本身免疫系統較差有關,原因包括外力刺激、感染、腫瘤、缺血等。
  2. 急性胰臟炎當膽結石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就可能因產生磨擦而發炎,造成急性胰臟炎。患者會有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此時應立即就醫治療。
  3. 腹膜炎:萬一不慎膽囊破裂,還可能引發腹膜炎,危及生命。

1.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智翔
2.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
3. 諮詢專家: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
4.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5.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