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我該不該去急診室?快篩與PCR使用時機差異

國內疫情持續攀升尚未到達高峰,但不少醫院的急診室湧入想要採檢的民眾,為了紓解急診壓力,指揮中心已宣布需要有快篩陽性的人才可以做 PCR 採檢,但到底什麼樣的情況該到急診?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認為:「急診的使用原則是症狀的嚴重度,不是快篩的陰陽性,快篩陰性症狀嚴重可以來急診,快篩陽性沒有症狀,應該到門診。」

台灣正式進入嚴重社區感染的階段,每項新政策都是為了慢慢回歸與病毒共存,但近期各方不同專家都針對快篩有不同的看法,李建璋坦言:「在共存的時代,快篩變成常用的自我檢測工具,這個檢測雖然和驗孕棒一樣簡單,但是要解釋他的結果,卻困難 100 倍。」

為什麼快篩的結這麼難解讀,主要與他的靈敏度、特異性有關,李建璋解釋:「衛福部資訊指出快篩試劑,準確率高達 90 %以上,但是當查閱醫學頂級期刊文獻,看到的結果又是另外結果,快篩靈敏度部分普遍會下降 10 %以上。」 到底誰是對的呢 ?  

事實上,答案是兩個都對,食藥署要求的考試是模擬考,醫學文獻上的結果是真正的指考,食藥署的數據是要求廠商使用標準品的陽性和陰性在標準的情境去做檢測, 「但是真實世界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差異很大,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中的正確性不可能如實驗室一樣。」李建璋強調。

羅氏和亞培分別代表世界上兩個最大檢驗廠,他們生產的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敏感度充其量就只有 70 %, 最近一個大規模研究統計市面上所有快篩臨床試驗的數據,靈敏度只有大部分介於 40-70 %之間,李建璋分析:「也就是說,每 10 個感染COVID的病患, 使用快篩檢驗會遺漏 3-6 個病患,而且這些遺漏的病患也有一大部分是具有感染性的。」

如果要提高快篩的陽性率,必須在接觸感染後 5 天、有症狀、而且病毒量高 (Ct 值低於 30 以下)的病患,才有可能把靈敏度拉到 80 %以上。除了羅氏和亞培,食藥署現在核准的其他廠商,李建璋說:「花了很大的力氣尋找,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發現他們有真實世界臨床試驗的資料, 實際的準確度無從評估。」

李建璋指出:「從此以後請不要再說,快篩的正確率有 90 %以上,真實的情況是靈敏度只有 70 %、有 30 %的假陰性。」

「快篩的問題是假陰性,不是假陽性。」李建璋強調,建議有症狀和有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用 PCR 確認。醫院或大型集會如果要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則建議要快篩兩次,以減少假陰性的比例。 

李建璋也呼籲:「政府要和醫學中心合約,定期做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並且公佈數據,靈敏度小於 70 %的廠商,應該退出市場。」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身邊有人確診怎麼辦?一次告訴你在學校與公司的自主應變方式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什麼差別?感染科專家解析兩者差異
確診在家怎分辨輕、中、重症?從症狀及早偵測惡化警訊